中新網5月5日電“綠樹成蔭夏長,陽臺倒映池塘。”這是長夏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夏夢季節的正式開始。
由于對農耕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長夏自建立以來就受到了高度重視。與此同時,為了應對日益炎熱的天氣,民間逐漸形成了一系列有趣的民俗,“打雞蛋”、“稱人”等活動至今仍很流行。
立夏節氣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中,立夏較早。它表示季節的變化,在古代被認為是夏天的開始。
至于這個節氣的意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說:“立時,筑始,立夏,立節,此時立節,萬物皆在節。”這里的“假”字是“大”的意思,表示春天種下的植物已經直立生長了。
從氣候上看,人們習慣于在氣溫明顯升高、雷暴增多、作物生長旺季時,將長夏視為一個重要的節氣。
在漫長的夏天,萬物欣欣向榮。古書記載:“夏夢之日,天地始轉,萬物皆美。”此時夏收作物正處于生長后期,其年收成基本已成定局,所以有“長夏見夏”之說。
古代為何要舉行迎夏儀式?
古人認為,夏季是陽氣上升的季節,迎夏和度夏是夏季季節信仰和儀式的主要內容。民俗專家肖方在《二十四節氣與民俗》中提到,“長夏,作為立夏,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重視。”
在古代,長夏的這一天,皇帝要帶領文武百官到北京南郊迎夏,舉行迎夏儀式。所有的王公大臣都要穿著朱色的禮服,佩戴朱色的玉飾,甚至連車馬旗也要染成紅色,以表達他們對豐收的美好祝愿。
隨著時間的推移,長夏習俗變得更加豐富和完善。
《帝京景物略》年,阿明王朝劉東記載:“夏令始冰,賜于文武大臣。”可見,在明代,長夏到來之日,朝廷負責冰政的靈官,要把冬天儲存在地窖里的冰塊挖出來,切成塊,由皇帝送給官員。
在民間,人們喝冷飲消暑。在宋代,冷飲有很多種。據說江南水鄉還有夏天煮嫩蠶豆的習俗。
系上“疰夏繩” “稱人”驗肥瘦
長夏前后,民間也形成了有趣的習俗,涉及飲食、游戲等各個方面。
因為夏天氣溫高,人的身體容易出現不適感,比如不思飲食。所以夏天“稱人”就是用秤稱人,主要是老人和小孩。
然后在夏天結束后,再稱一次體重,與之前的體重進行對比,以便及時檢查身體,調整身體。此外,人們還會給孩子系上一條“夏繩”:在孩子的手腕等處系上五色絲線,以表達消暑的愿望。
或者,大人們會煮幾個雞蛋,孩子們三五成群地玩“打雞蛋”。雞蛋分兩頭,尖的一頭是頭,圓的一頭是尾。打蛋的時候,蛋頭打蛋頭,蛋尾打蛋尾。失敗者放棄,最后勝利者就是勝利者。
此時的“長夏米”是一種特殊的飲食:人們將大米與紅豆、黃豆等五色豆類混合,蒸熟后食用。有民間專家解釋說,這種長夏米又叫五色米,寓意五行平衡,給人精神鼓勵。
肖方說,二十四節氣是我們掌握農作物生長時間,觀察動物活動規律,認識人類生活節奏的一種文化技術。立春賞春,清明踏茶等。也是對時間和生活的傳統品味。
另外,人生活在自然中,順應自然才能生活得更幸福。他認為,人們應該自覺地繼承二十四節氣這一文明財富,尊重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