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酒水資訊 > 酒水價格

    2020年廣州日報數字報,2020年廣州日報閑情頻道

    酒易淘 酒水價格 2022-07-11 09:15:28

    品牌名稱:醬香白酒加盟 所屬行業: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資:10~50萬元 投資熱度:

    加盟意向:1634 門店數量:534家

    索要資料 查看詳情

      

      作者:侯東,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涼州,古稱古藏,今甘肅省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東端。這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城鎮。素有“五涼古都”、“河西大都市”之稱。也是漢唐時期重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它在政治、軍事和商業上的重要性使它成為歷代王朝苦心經營的戰略要塞。漢武帝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進攻河西,大敗匈奴。從此“金城河西至延澤南山上,無匈奴”(《漢書張騫傳》)。為了顯示武威,設立武威為河西第一郡,隸屬涼州刺史。曾是東晉都城,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唐初涼。它也是西夏的首都。此后一直由縣、州、政府統治。作為絲綢之路上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的樞紐,“涼州”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高地和詩歌創作中的典型意象。盛唐時期,涼州已成為西北僅次于長安城的國際大都市。它不僅是對外開放的窗口,也是唐代文人建功立業、施展抱負的舞臺。唐代許多杰出的詩人都在這里留下了足跡,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高適、岑參、王志煥、王翰等的詩。從不同的角度反映這座古代邊城的風貌,使“涼州”的名字遠播四方。涼州詞以其奔放的意境和奇異的風格,在詩歌創作領域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涼州詞”。這種創作傳統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在明清詩詞中,“涼州”意象出現頻繁。如果說“涼州”在唐詩中主要是野心和進取精神的象征,那么隨著時代的變遷,明清詩詞中的“涼州”有了更豐富的含義。   

      

      漢唐時期對天氣的追求。涼州,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從西漢到盛唐,一直是王朝對外開放的前沿,也是唐朝(王永興《唐代前期西北軍事研究》)的“西域都護府”。從漢代設“河西四郡”,隋唐先后設“西域四郡”、“安西四鎮”。繁華的涼州成為漢唐盛世的象征。可以說漢唐氣象一半在河西走廊,尤其是涼州。明清時期,雖然古絲綢之路的作用逐漸下降,但涼州從對外開放的門戶變成了控制西部邊疆的咽喉。但詩人回首往事,在追逐漢唐盛世的榮耀與夢想時,“涼州”的情節總是作為他們的寄托。如朝學者汪廣洋寫《涼州曲》:“琵琶初傳古涼州,萬和全峰指下游。無事開元好時節,陳余宮新秋。”作者以玄宗親奏開元盛世之樂的閑暇時間表達對盛世的敬仰。同樣的作品還有清代李希圣,《八月五日作》:“王獻樓下萬人喧嘩,新涼州法曲翻案。我想看天堂的完整的一天,每年八月坐在法庭上。”詩中所指的“涼州法曲”,是邊疆將要呈現的異域大曲。唐代鄭啟在《開天傳信記》年記載:“西涼州流行音樂,《涼州》年作新調,呈于開元中學。”郭茂謙《樂府詩集》年:“《涼州》,宮調曲。開元年間,西涼府巡撫郭志云入。”這種音樂“既融合了胡音樂的元素,又保持了中原音樂的本色。”但又和他們任何一個都不一樣,讓它聽起來既有異域風情,又有熟悉親切的中原風情。"(【美】謝赫《唐代的外來文明》)涼州大曲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戰利品。在唐朝鼎盛時期風靡一時,也是唐朝疆域擴張、國力增強的象征。深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喜愛。明代有詩曰:“羯鼓聲高,袖長,小管出。我是真的愛《涼州曲》,把錢給我裝傻。”(《唐宮詞》)此外,唐代士人渴望拜將軍為諸侯,積極投身邊塞的進取精神,也不斷激勵和影響著明清詩人,如明代的卷帙《涼州詞》:“酒熟葡萄香,馬滿春苜蓿長。“聽古樂,志在西涼。”有唐人邊塞詩的豪邁意境。再如清代陳公胤的詩:“玉門關外草蕭蕭,涼州路不遠。莫書生沒有燕子的下巴,但邊上的人都知道今天的韓班超。”(《送陳嵩山觀察之任涼莊》)東漢時期,班超從小就有為別國建功立業的志向。人們說他是“長著下巴和脖子的老虎”,他被命名為“千里侯”。后赴西域護國,封為遠侯(《漢書班超傳》)。詩人借用班超的佳能來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自豪。許的詩《秋思》也有“終究傾不出足夠的勇氣,唱《涼州》也會陶醉”這句話。   

      

      愛國主義的寄托。涼州因其“連接遼闊地域,控制五郡咽喉”的戰略地位,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隨著安史之亂,唐朝盛極而衰,河西受困于吐蕃。涼州也成了“車馬縱橫,終日歌吹”的國際都市,成了文人墨客喪地、秀色可餐的悲情表達。涼州是唐朝西域的重要節點,涼州的失陷對唐朝的國家局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舊五代史吐蕃傳》記載:“唐初天下分十路,河西隴右三十三州,以涼州為最大鎮。天寶有八座監獄,三十萬兵馬,所有的守衛都來控制。安史之亂時,肅宗在靈武,得知后召集河西將士收復兩京。吐蕃乘虛取河西、隴右,數百萬中國人被困吐蕃。”在這種情況下,中唐以后詩人的作品中,涼州也被賦予了與麥秀別離的感嘆,成為愛國情懷的寄托,詩人的筆下也加入了收復失地、思念故土的內容。基于這種歷史情感,明清詩人往往在詩歌中以“涼州”及其相關意象諷刺邊塞將領和統治者,揭露他們無法收復失地、縱情享樂的丑惡狀態,渴望有好的官員和將領來維護國家的主權。如明代戴良(《涼州行》)形容為“夫自軍中半死,美人逢筵歌舞”,朱(《涼州詞》)形容為“三軍辛辛苦苦封帖,歲末斗不休”。何夢陀為爭酒,當時在涼州說笑。漢末,孟陀以西涼酒賄賂宦官張讓,官拜涼州刺史,諷刺朝政黑暗。楊一清(《將至涼州》)“因邊塞無烽火,忘了關山是遠行”,表達了對邊塞平安的欣慰。清代屈大均曾用“涼州無馬”(《吊袁督師》)這句話諷刺明朝統治者和大臣昏庸,毀壞長城,導致師資和土地流失。歷史上,西涼兵馬以驍勇善戰著稱。這是對金代涼州歷史的一個典故。張貴永寧鐘曾率西涼兵馬擊敗義軍,佚名《京師為張軌歌》云:“涼州大馬治天下”。到了清末,邊塞紛擾,朝廷極度腐敗,詩中的涼州有了現實取向。林則徐的《跳梁小丑是誰?   

    ,中原攬轡望澄清”(《子茂薄君自蘭泉送余至涼州且賦七律四章贈行次韻奉答》)之句,渴望衛國御侮之情溢于言表。張晉所作樂府詩《棄涼州》,則將批判的矛頭直指統治者,詩云:“利器宜盤錯,升卿負壯猷。謀臣皆肉食,何事棄涼州。”

      

    對邊地風物的擇采。涼州地處絲路要沖,各路商賈云集,四方風物薈萃,明清詩人在吟詠涼州相關風物時,往往選擇具有涼州特色的意象。涼州“地處西方,常寒涼也”(《晉書》),但日夜溫差大、日光照射強的氣候特點,使得此地適宜生長葡萄、苜蓿、沙棗等作物,這些具有邊塞色彩的意象,在明清詩歌中也逐漸成為涼州意象的延伸。其中最著名的意象就是葡萄(蒲桃)酒,唐王翰的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使得涼州美酒享譽神州。涼州種植葡萄歷史悠久,張騫出使西域即帶回了葡萄種,東漢時涼州葡萄酒已經成為備受歡迎的奢侈品,據《天中記》記載:“漢末政在閹宦,扶風孟佗獻西涼州葡萄酒十斛于張讓,即拜涼州刺史。”宋樂史《楊太真外傳》亦載:“太真妃持頗梨七寶杯,酌西涼州蒲桃酒,笑領歌,辭意甚厚。”可見涼州出產之葡萄酒備受統治者歡迎。此后文人也多以葡萄酒指代涼州,如明代張恒《涼州詞》有句云“壚頭酒熟葡萄香,馬足春深苜蓿長”,王洪“茲行總為宣恩德,不帶葡萄苜蓿歸”(《送陳員外使西蕃》),清人毛奇齡“出塞馬銜青苜蓿,入關人載碧葡萄”(《涼州詞》),田雯“酒價秋來太無賴,僭同涼州古葡萄”(《秋來飲桂樹下》),吳綺“誰愈文園疾,涼州釀一升”(《葡萄》),陶廷珍“此去涼州風土近,馬肥苜蓿酒蒲桃”等,皆以葡萄作為指代涼州的典型意象。

      

    總之,在明清文人的詩歌中,漢唐時代涼州的輝煌已經由地理空間的意象,逐漸泛化為一種“涼州情結”,在文化空間與詩意空間的維度,成為一座精神高地,冥冥中鼓舞、引領著后來人。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26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免費咨詢
    免費獲取加盟資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