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溫州一家人》 《溫州兩家人》和《溫州三家人》已經制作了13年,分別描述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加入十八大、十八大以來新時期三個歷史階段溫州人的創業奮斗史。其實他們在講述一部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史。它所秉持的家國一體的敘事視角,既有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精神,又有鮮明的時代意義。
眾所周知,東方傳統文明的精髓是宗法社會的農耕文明,血緣是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最重要的紐帶。老鄉見老鄉,眼里都是淚。這句家喻戶曉的民間諺語本身就說明,泛血緣已經成為人際交往的重要規律,“君、君、臣、父、子、子”“尊物、知行、合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儒家社會治理的重要規范和價值判斷。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家》成為一個非常好甚至是最好的藝術載體和敘事視角,以此來敘說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看到改革開放的沃土上涌現出的溫州現象。
正如導演孔聲在談到《溫州一家人》的創作時所說,“這部作品在結構上是獨一無二的。一家四口離開瑞安后,分成四路線索。他們的足跡遍布全國,還有歐洲的意大利、法國、俄羅斯,戰時的伊拉克,四條線索很少交叉。這種結構在拍攝難度和收視率上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但由于這種結構能夠廣泛展示改革開放以來溫州人白手起家、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憑借自身的獨立精神闖蕩世界、善于創新的開拓精神,所以被后來的“二家”、“三家”所借鑒或改編,形成了“溫州一家”三部曲。
敘事的成功在于編導努力做到“讓每一條線索都好看,讓每一條線索的故事都有懸念”,同時努力通過“一家”、“兩家”、“三家”的血緣紐帶來強化該劇的劇情邏輯和情感呼應。因此,溫州家族系列劇自然具有散的藝術質感和審美魅力。
當然,這個系列最大的藝術價值在于其家國敘事的強烈現代意義。三部曲的突破在于,主角周萬順為了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毅然賣掉祖輩居住的農村老房子,讓女兒離開家鄉去義大利謀生,而自己則帶著妻兒到溫州尋找改革開放后社會轉型的新商機。此后,《溫州兩家人》講述了中國溫州服裝商人侯三壽和制鞋企業家黃瑞成在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轉型的雙重壓力下,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的故事。《溫州三家人》講述了葉、潘、林家族的年輕人葉凡凡、林、曾,搶占智能高地,發展互聯網經濟,為商業而戰的故事。所以三部曲的本質就是在這樣一種新的家庭關系中展開人物的矛盾關系和命運沖突。
顯然,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溫州家族”系列劇都在解構和重構這種“家族”,表現了傳統血緣宗法社會中家族關系的解體和社會轉型后現代意義上“家族”的重生,以及這種巨大的社會轉型帶來的家族親情的撕裂感、宿命感和滄桑感。比如《溫州一家人》年,急于改變命運的周萬順不僅難以贏得妻子和兩個孩子的理解,甚至一次次將他們從可能的成功變成了無路可退的失敗的谷底,一次次頑強地試圖掌握和改寫自己和家人的命運。因此,該劇的現實意義在于,作品不是對現實生活中溫州故事的簡單復制,而是對周萬順個人創業史的具有原罪意識的深刻展示,具有極大的創作勇氣和藝術力量。編劇高滿堂曾指出,“我創作《溫州一家人》的初衷是講述小人物的故事,尤其是他們的父親、母親、女兒、兒子,借助大背景、小視角,完成一個小人物、大情懷、大境界的戲劇過程。”劇本《溫州一家人》反映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溫州商人的奮斗歷程,一個卑微的家庭,四條各具特色的創業道路。在這個傳奇故事中,有的人是絕望的賭徒,執拗地屢敗屢戰;有人選擇堅強,擦干眼淚,逆風成長;有人經歷精神洗禮,重新定義人生價值;有些人想過平淡的生活,卻無意成就一番事業。《溫州一家人》不僅是溫州商人的故事,也是一代中國人的創業故事。“正是中國社會的進化史和個人命運的進化史,創造了改革開放以來小人物折射大歷史,小家庭反映大社會的歷史進程和巨變的世界奇跡。因此,溫州家族三部曲成為這個大時代的社會進步史詩和個人傳奇。
毫無疑問,在創作上,《溫州一家》三部曲可以說是一部比一部難。但生產隊迎難而上,準確把握時代精神,分別表現為改革開放以來溫州人率先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創造了溫州模式。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探索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溫州模式;以“一帶一路”為路徑,探尋互聯網時代的高質量發展和創新溫州模式的故事傳奇。《溫州世家》三部曲以前所未有的篇幅聚焦中國南方一座城市的現代化進程。在國內最高平臺央視播出過,影響巨大。
同時,三部曲的制作本身也成為我們這個時代電視劇制作和溫州精神的又一個標志。總的來說,連載制作是影視產業化的重要體現。有學者指出“創造、總結、復制成功的電影元素,需要一個產業化的運作框架”。作為地域題材,該系列劇集合了全國優秀的創作資源,第一部劇最終命名為《溫州一家人》,可謂畫龍點睛。此外,該系列還涌現出一批優秀的演員和制片人,如《溫州一家人》的主要演員張毅、尹濤和靳東,他們在這部劇中嶄露頭角,后來發展成為最炙手可熱的一線明星,如制片人侯鴻亮和導演孔升的組合,后來又拍攝了《瑯琊榜》 《偽裝者》等爆炸性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說,“溫州家庭”系列劇的創作現象和工業化生產經驗
,都值得很好總結,都是中國影視工業化制作一筆不容漠視的寶貴財富。(作者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
來源: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