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帖木兒帝國開始在中亞河流地區崛起。帝國的創始人帖木兒先后征服了東察合臺汗國、咸海、金帳汗國、印度德里蘇丹國等等。1402年,擊敗強大的奧斯曼帝國,使帝國東至德里和中亞,西至小亞細亞,北至錫爾河和咸海,南至阿拉伯海和波斯灣。遼闊的疆域為帖木兒帝國的經貿活動提供了便利。在經濟繁榮的同時,教育、文學、音樂、建筑、繪畫等文化藝術領域也取得了重大發展或創新,這就是“帖木兒文藝復興”。這種文化運動起源于14世紀70年代的撒馬爾罕、布哈拉等中亞城市,盛行于15、16世紀帝國控制下的波斯中部、呼羅珊、中亞和南亞西北部,以創造伊斯蘭文明為基礎。帖木兒文藝復興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文藝復興并行發展,共同構成了歐亞大陸文藝復興的壯麗景象。
在帖木兒文藝復興時期,王室成員、伊斯蘭學者和蘇菲派信徒成為文化創造的新生力量。皇室成員侯賽因蘇丹巴卡拉在宮廷里成立了一個文學社團。該協會的成員包括被稱為中亞莎士比亞的阿里西爾納瓦伊、波斯詩人莫拉娜拉赫曼雅米等。米爾扎烏魯比格,沙魯王子,中游省省長,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學家。他的撒馬爾罕學術氛圍濃厚,在數學和天文學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當時撒馬爾罕還聚集了一批以蘇菲派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精英,他們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城市文化圈,在美學、宗教、政治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帖木兒文藝復興的眾多成就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該城的紀念性建筑。撒馬爾罕、布哈拉、赫拉特等城市出現了一些阿拉伯和波斯文明的建筑杰作。今天,在中亞、伊朗和阿富汗仍有200多座帖木兒時代的建筑。就結構、外觀和裝飾而言,這些建筑都是令人驚嘆的藝術品。
第一,城市建筑的拱門、穹頂、方廳沿襲了阿拉伯建筑文明的特點。從1398年到1404年,撒馬爾罕先后修建了學派、陵墓和旅館。其中,阿米爾陵墓是按照阿拉伯建筑風格建造的。正門為圓形拱門,主樓底部為方形,主樓兩側建有碉堡塔(又稱宣禮塔)。此外,五魯伯經院、漢卡經院等建筑均遵循頂部有大穹頂的拱券曲線結構。
其次,城市建筑的壁龕和走廊受到波斯建筑文明的影響。帖木兒帝國的城市建筑設計者大多來自波斯。比如蓋爾的阿米爾大廳中壁龕的結構和裝飾都是波斯風格,壁龕上的銘文注明,“該建筑的設計者是波斯穆罕默德本巴尼伊斯法罕”。398年,帖木兒在撒馬爾罕修建了規模宏大的比比汗姆清真寺,是典型的波斯“正殿-四廊”結構,即四個門廊圍成的方形庭院,四角設有大理石講經壇和宣禮塔。407年,呼羅珊總督沙哈如成為帝國可汗。他把首都從撒馬爾罕遷到赫拉特,任命烏魯比格為撒馬爾罕總督。1447年,烏魯比格成為可汗。沙哈魯和烏魯比格統治時期,帖木兒帝國的建筑藝術爆發,修建了許多清真寺、學校、集市和防御工程等城市建筑。從布哈拉烏魯比格建造的查多爾書院開始,建筑的穹頂大廳和四個門廊的結構也繼承了波斯建筑典型的對稱特征。這些新建的高樓賦予了這座城市政治含義,處處顯示著帝國的強大。他們的目標是建立帖木兒帝國政治法律體系的合法性。
第三,在裝飾技術方面,形成了陶瓷裝飾的風格。中國的陶瓷技術在元代發展很快,青花瓷配蒙古族圖騰“滄浪白鹿”。青花瓷技術在明代達到頂峰,中國出口的陶瓷受到帖木兒帝國統治者的推崇。這種陶瓷裝飾密集飽滿,紋飾復雜,多裝飾在建筑內部的墻面或地面上。帖木兒帝國工匠使用硅酸鹽烘焙材料燒制乳白色陶瓷。他們還掌握了以鈷為著色劑的藍釉技術,仿制了中國青花瓷磚并開始批量生產。瓷磚上的非標準圖案有很多來源。比如里卡多夏伊新大嶺寺的彩瓷圖案,就是來自中亞突厥人的地毯圖案;多吉學院正門門票頂部的彩瓷是梅花虎吃鹿的圖案,是中亞草原游牧文明的常見題材。在這一時期,一些建筑外墻的陶瓷裝飾是藍色和綠色的瓷磚,如撒馬爾罕老城南部的Qusayibn Abbas陵墓。它的紀念堂、清真寺和牌位都用藍綠色的瓷器裝飾。
除了瓷磚裝飾,多色鑲嵌和花紋陶板的技術已經成熟,各種釉陶和裝飾畫技法也有很大發展。這些裝飾性的瓷磚、五彩的馬賽克、有圖案的陶瓦,包含了來自中國和波斯的工藝傳統,在模仿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形成了帖木兒的裝飾風格。
第四,建筑裝飾的標準模式日趨成熟。從14世紀開始,帝國為建筑裝飾設計了一整套幾何圖案,就是幾何圖形的重復排列。工匠們使用多角度、格子、鋸齒形和環形砌磚方法,在建筑物的墻壁、基座和飛檐上繪制幾何圖案。常見的圖案中還有植物圖案,按照阿拉伯圖案旋轉植物的花莖圖案,做出各種花卉圖案。有二方連續法或四方連續法,單元圖案相互穿插,做出精美的藝術圖案。幾何圖案和植物圖案是比比汗姆清真寺和古魯伯經學院正門和宣禮塔使用的主要圖案。在這一時期的建筑圖案中,流行庫法風格的阿拉伯文字“Sulus”,也稱為Sur word。埃米爾陵墓的走廊門、匾額和外墻都用蘇爾馬賽克或陶瓷裝飾。不同的裝飾圖案靈活運用,相互配合,顯示出高超的工藝技巧。
最后,城市工程建設體現了幾何學、數學和建筑學的緊密結合。建筑師在繪制圖紙和建造拱門時充分利用了數學方法。這一時期的建筑作品比例勻稱,布局合理,是數學、幾何學和建筑學相結合的結晶。例如,在撒馬爾罕天文臺的建設中,波斯數學家蓋亞賽丁卡希用幾何和建筑學的方法做土方工程。
程計算和建筑建材的測量。除了城市建筑,帖木兒文藝復興在繪畫、音樂、文學及手工藝等領域均獲得極大發展。1447年沙哈魯死后,帝國分裂,1507年帖木兒帝國滅亡。中亞后起的昔班尼王朝,以及薩法維王朝統治下的波斯,其城市建筑均繼承和保留了帖木兒帝國城市建筑藝術的風格和特征。1507年帖木兒王子巴布爾被昔班尼王國打敗,他入主印度并建立莫臥兒王朝。16、17世紀,帖木兒文藝復興浪潮傳入莫臥兒帝國,促進了印度文化的繁榮發展,莫臥兒帝國的文化也成為帖木兒文藝復興的余波。這一時期中亞和南亞的城市建筑,依然沿襲帖木兒時期的彩釉、陶瓷裝飾技術等。
總之,帖木兒帝國城市的紀念性建筑,集藝術和科學技術于一體,是帖木兒文藝復興的典范。這類建筑借鑒中亞周邊各民族文化藝術的精華,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傳統,在世界城市建筑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張超,系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