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你能想到這個故事就發生在遂寧嗎?是不是覺得很驚訝?別擔心,讓邊肖和你一起去吧!
這個故事最早由司馬光的好友邵伯溫在《邵氏聞見錄》年記載,其中記載“司馬文和一群孩子玩耍,有一次掉進一個大水缸里,就沒了。一群孩子被嚇跑了就沒救了。拿著石頭,打破它的甕,你就會得到它。”
那么為什么這個故事會發生在今天的遂寧船山區呢?這還得從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說起。
北宋官人司馬遲(980-1041),天璽三年(1019年)三月調任鄭州任辯護法官。此時光山知府不在,他被任命為光山知府。
當年十月,第三子司馬光出生,取名司馬光。司馬池還在光山做過三年知府。為什么是三年?
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光州,翰林學士繁盛之地》(卷96)介紹;干興元年(1022年),二月,陳武,“授兵部侍郎,由智光州升督兼副州團練”(卷九十八)。《宋史盛度傳》:“寇準停下來,在交通周消磨時間,認識了光州。興初,我將隨州盟練為助理使。”
由此可以推斷,司馬池在光山郡的任職時間為(1019-1022)。
司馬池在任期結束時,被光州周知的繁華程度所推薦,被調到朝廷擔任行省大臣,而這段時間大致在(1022-1023)之間。
然后被調到小溪(今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當知府。1025年,劉燁出任河南(今洛陽)知府,他請求皇帝調司馬馳參軍。一年后,升任留守司(所在洛陽)。
所以司馬光的童年足跡是:一到四歲,在光山(今河南省光山縣);四至五歲,在壽州安豐(今安徽壽縣);五至七歲,在小溪縣(今四川遂寧);
據《宋史》記載:“七歲時,如大人之浩然。當你談到《左氏春秋》,如果你愛它,你會還給你的家人,也就是你的大手指。在我知道我有多餓之前,我不能放下我的書。小孩子在法庭上玩,爬進骨灰盒就掉水里了,全是嫌棄。只要拿塊石頭砸骨灰盒打碎,水就爆了,孩子就活了。”
知道。司馬光小時候砸過壇子,大概6到7歲,對應的就是上面說的時間。于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就發生在遂寧。
當然,也有關于司馬馳被調走時是否帶了家人的疑問。
《遂寧縣志》年,康熙二十九年有這樣的記載,《二美堂,甘邑本韻》:“在小溪郡,為宋司馬池、子光所建。“可見遂寧為紀念父子而建二美堂,其父“美”,其子“美”。所以可以看出司馬光童年時跟隨父親到了小溪郡(遂寧)。
那么“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遂寧哪里呢?
根據《遂寧縣志》的記載,小溪縣縣府是睢寧縣府所在地(大致在今光復府-三清街-北辰街-玉堂街一帶)。
(北辰街現狀)
司馬光在縣衙后院砸碎壇子,救出玩伴。按照當時縣政府朝南的建筑方式,今天的玉堂街應該是當年縣政府的后院。
于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就發生在遂寧船山區玉堂街。
(玉堂街現狀)
一座城,一段回憶,一個說不完的故事。下期還想聽什么故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多聽遂寧故事,那就關注遂寧故事畫吧!
部分文獻來源于網絡。
編輯:十六
回顧: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