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藍色和白色?具體來說就是在白瓷坯體上涂上鈷,再涂上透明釉,高溫燒制而成的釉下彩瓷。
如果分解,至少包括以下六個要素
1.高溫燒制的玉骨白瓷胎,不是陶瓷胎,也不是其他什么不純的瓷胎。
2.高溫透明白釉,代替有色不透明釉。
3.青花的原料是氧化鈷,不是氧化銅。因為氧化銅在氧化火焰中燃燒,它也可以呈現綠色或藍色。
4.以氧化鈷為原料,用毛筆在素瓷胎上繪制圖案,而不是用酒或毛筆上的圖案。
5.上釉在畫的胎體上,紋飾是在釉下而不是在釉上。
6.高溫一次燒成。
以上定義其實包括了原料和燒成兩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可見,在一定條件下,青花瓷器是融合了歷代各種燒瓷技術的產物,是進入彩瓷階段的重要標志。青花瓷的燒制經歷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
所謂量變,包括鈷藍在唐三彩中的應用;長沙窯、宋代磁州窯、吉州窯釉下彩瓷器的出現和發展,以及江西景德鎮青花瓷的大量燒制;這些都是青花瓷可以借鑒的因素。所謂質變,就是指這三個因素的融合,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也就是青花瓷的燒制。因此,在討論青花瓷的起始年代時,不僅要注意到它的量變,更要看到它的質變。也就是說,質變是在量變的基礎上產生的。由于青花的原料是氧化鈷,所以可以用于陶瓷。如果青花瓷是單一標準的話,應該叫青花器和青花瓷器,因為陶器和瓷器有嚴格的區別。雖然學術界沒有這個稱呼,但青花瓷絕對不能叫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