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自古享有“天下第一樓”的美譽。它是湖北建筑文化的代表,體現了一個城市的文明。也是荊楚千年文化歷史的縮影,融合了三國以來幾個朝代的文化內涵。
作為武漢的標志性建筑,黃鶴樓建在武昌蛇山之巔,瀕臨長江。然而,最初建于三國時期的黃鶴樓原址卻不在這里。幾千年的歷史變了,形勢變了,黃鶴樓早已煥然一新。今天就跟隨“楚小游”穿越千年,看看黃鶴樓的古今。
黃鶴樓的歷史
黃鶴樓建于三國時期吳二年(公元223年)。剛建的時候只是夏口城一隅的“軍樓”。后來三國統一,黃鶴樓失去了軍事價值,城市因為穩定而發展起來。當時交通、商務云集,黃鶴樓逐漸演變為公務、商務出行的“必游”和“必宴”。
歷史上,黃鶴樓作為著名的道教山居圣地而聞名。據說呂洞賓在這里傳教、修行和教育。《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字:“呂祖五月二十日登黃鶴樓,午時升天。因此,它仍然是一個仙女遺物。”
“黃鶴”之名的由來傳說
關于黃鶴樓取名“黃鶴”,有兩個廣為流傳的傳說。據說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佘山黃栗集頭,后人把“鱖魚”讀作“鶴”。長此以往,口口相傳,成了事實。
第二種理論是神秘的“神仙黃鶴”理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神仙學說盛行,仙人跨鶴的傳說最早出現在南朝科學家祖沖之的作品中。他的《述異記》的《趕鶴客》是關于黃鶴樓名字的故事: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佘山黃陵磯頭。相傳這里原是辛家開的酒店。一個道士為了感謝她送的酒,臨走前在墻上畫了一只鶴,告訴它可以下來跳舞取樂。
從此,酒店客滿,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回來了,拿著笛子吹了起來,然后爬上黃鶴,直上青天。為了紀念幫助她致富的神仙,辛在自己的土地上建了一座樓,取名為"黃鶴樓"。
與黃鶴樓有關的詩詞,千古傳誦
如果說神秘的故事和傳說引起了世人對黃鶴樓的好奇和向往,那么崔豪留下的“黃鶴樓”這句千古名句,確實讓黃鶴樓在游客心中有了一個名字。談到古代詩歌,除了崔豪,還有許多文人雅士慷慨解囊,為黃鶴樓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詩歌。
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寫道:“先是去長沙做客,沒看到我家在西長安。玉帝吹黃鶴樓,梅花落江城五月。“聽樓上笛聲,念故都故里,嘆吾志不盡。
岳飛曾經登上黃鶴樓,感受了一下,寫下了《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士兵在哪里?奶油。民載?填滿溝壑。嘆山河如故,千村疏。你什么時候加入我們,我們就帶著鞭子直奔清河羅。但回來,繼續漢陽行,騎黃鶴。”每個字都很有力。
王維《送康太守》也寫道:“城門口滄江,江邊黃鶴樓。朱將粉,河映悠悠。鐃鈸吹進夏口,讓你活在上面。郭陰奉安,侯莉傾向廬州。他在臨川縣,也是勞逸結合。“字里行間,有悲傷。
或許可以說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建筑。它可以
的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建筑,它所經歷的滄桑,和它對于武漢這座城市的意義,都凝刻在城市的歷史底蘊之中。今天的黃鶴樓,具有獨特的民族建筑風格,飛檐琉瓦,巍然壯美,設計獨具匠心。樓高 5 層,總高度 51.4米,建筑面積 3219 平方米,內部由 72 根圓柱支撐,外部有60 個翹角向外伸展,屋面用 10 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構建而成。檐下四面懸掛匾額,正面由著名書法家舒同題“黃鶴樓”三個大字。
黃鶴樓每層布置各不相同。第一層大廳的正面墻壁是以“白云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存放各個朝代關于黃鶴樓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影印本,以及各代黃鶴樓繪畫的復制品。在二樓的大廳正面,刻有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對黃鶴樓的榮辱興衰進行記載,兩側樓記分別是“孫權筑城”和“周瑜設宴”的壁畫。
三樓大廳的壁畫則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陸游等。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成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游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站到黃鶴樓的高處,“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江水浩渺,煙波陣陣,長江大橋之上川流不息,續寫著城市的繁榮昌盛,極目遠眺,武漢三鎮的綺麗風光盡收眼底。
昨日種種,都已化作煙塵消散,黃鶴樓在歷史的煙云中見證著一個個傳世故事的發生,記錄著一座城市與一座古樓的絕代風華,世間只此一座黃鶴樓,她的美驚艷到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