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搭建這樣一個生態平臺,把人、錢、物留在鄉鎮,振興當地經濟。”匯通副總裁孫超在2017江蘇電商大會主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稱,鄉鎮店是地方經濟的支點,為鄉鎮店賦能,培養鄉村創業者快速成長,是推動智慧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
讓鄉鎮店的經營更智能、更“傻瓜”
“賦能不僅僅是給你一套工具,而是通過運營真正幫助你把企業做大。”
2017江蘇電商大會,匯通達作為主論壇期間唯一的農村電商企業,明確表態,將互聯網農村的關鍵詞定在“賦能”二字上。
匯通副總裁孫超在分享中解釋說,城鎮和城市的市場環境非常不同。鄉鎮是很小的節點市場,典型的魚塘市場。“這決定了即使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時代,鄉鎮夫妻店仍然是當地經濟的‘龍頭’和‘路由器’。”
基于對農村市場的上述判斷,孫超表示,匯通達就是要以一種“通達自己”的思維,對農村流通進行“互聯網化改造”。
以平臺鄉鎮店的模式,通過互聯網把鄉鎮節點一個個連接起來。短短幾年時間,匯通達已經快速滲透到18個省15600個鄉鎮的78000家鄉鎮夫妻店,通過這78000家“會員店”的能量,進一步服務了近5000萬農民家庭。
孫超詳細解釋了匯通達的一系列“賦能”行動:贈送工具,讓每個鄉鎮店“一分鐘”就能開出自己的網店;給予供應鏈商品,幫助鄉鎮店更快速的完成購、銷、儲,實現品類疊加;建社區,做活動。通過每年上萬次的培訓和授課,讓鄉鎮店學會如何做本地化的互聯網營銷,如何運營粉絲。給予金融服務,幫助鄉鎮店解決運營資金痛點.
“我們正在努力讓鄉鎮店的運營變得更智能、更‘笨’和更高效。”他總結道。
構建一個生態平臺,帶動“本地經濟”繁榮
帶著做農村生意的責任感,孫超說,匯通達專注的是和鄉鎮店一起更深層次的改造和服務農民家庭。
“我們的創始人王建國和徐秀賢從一開始就為匯通達定下了基調:讓農民享受到和城市一樣的商品和服務,所以我們一直在孵化本地的創業者,培養人才,深度改造農村流通,等等,以共享共贏的模式,在做好幾個地方的商品供應之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越來越覺得鄉鎮的市場比我們想象的要大。”
以農村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為例。今年,匯通達在安徽和山東試點,重新整合鄉鎮門店閑置的運輸資源(人和車),接入系統,讓鄉鎮門店在配送自己商品的同時,也能接收上游的社會訂單,這多少是“共享經濟”的核心。
“做得好的鄉鎮店,通過這個項目每個月最多能多賺一萬塊錢,農村是熟人社會。無論是時效還是成本,都是對鄉鎮店主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傳統模式’的重大升級。”
不僅是物流,匯通達還在新能源、農產品、農資機械、旅游保險、就業服務等領域深挖拓展。
由此不難看出,鄉鎮店又經歷了一次轉型:第一步,從傳統門店轉型為具備“互聯網實體”能力的新型零售商;這一步,我們將從商品服務向綜合服務轉型,做一個整潔的農村家庭模型,實現管理農民家庭的資源和需求。
“這是綜合產業鏈效率提升的過程。這種結構可以給鄉鎮帶來大量資源,把稅收、人才、企業、運營留在當地,繁榮當地經濟。”孫超說。(孫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