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應該像一支蠟燭,從頂端燃燒到末端,永遠明亮——蕭楚女
有些人一生只為一件事。只是為了一個目標。
陳景潤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他的生活中,似乎除了數學什么都沒有。沒日沒夜,無時無刻,他總是拿起手中的筆計算推導,近乎瘋狂。然而,他最終成為了數學專家。世人皆知,陳景潤是數學天才,只是,沒有人知道,天才的背后,曾經付出過多少的汗水。
一、年少時光1933年,陳景潤出生于福建福州。陳景潤很小的時候,身體很虛弱,總是生病。盡管如此,但是陳景潤學習成績優異,他在高中還沒有讀完的情況下,就考入廈門大學,進入了廈門大學的數理系。
大學畢業后,陳景潤本來被分配到北京教學,但是因為他在福建長大,普通話不標準,而陳景潤一直性格內向,不知道如何與學生相處,所以學生很不滿意。無奈之下,學校只能讓他休學。
陳景潤回到了廈門,沒有生計的他只能在街上擺攤,勉強維持生活.一次偶然的機會,廈門老師找到了他,介紹他回學校當數學系的圖書管理員。陳景潤很高興,因為他的表現很好。一年后,陳景潤成為數學系助理。
1954年,廈大提出數學系在12年內趕上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這個目標一出來,人才就是一個大問題。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后,人們自然知道他在數學方面的天賦,于是要求他邊工作邊學習數學。
有了強有力的支持,陳景潤心里有了信心。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數學中,不斷地計算和推導。他日夜加班,當時的人們看到癡迷數學的陳景潤,都稱呼他為“數學狂魔”.
第二,一旦陳景潤的研究課題為數論,但是盡管他做了大量的研究與努力成名,他仍然沒有獲得太多。于是,在別人的推薦下,陳景潤開始從華的《堆壘素數論》著手解決數學中的未解難題。
這個想法一出來,陳景潤就開始研究了。他蜷縮在自己只有6平方米的房間里,不睡覺就開始工作。當時,癡迷于數學的陳景潤像一個瘋子,他的屋子內全部堆滿了數學書籍還有演算過的草稿紙,整個房間難有落腳之地。
一天到晚沒有休息時間,陳景潤感覺很累,但又迫切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所以還是廢寢忘食。最后,經過陳景潤夜以繼日的努力,他成功解決了 《堆壘素數論》 中“至善的指數”這一難題。
幾經波折,華知道了陳景潤的結果。在他回顧之后,他震驚了。陳景潤的計算完全正確。一時間,整個數學界一片嘩然,中國在數學研究上又前進了一大步。
三。克服困難。在華的邀請下,走上了更大的舞臺,陳景潤對華表示非常感謝。
在這個國內高水平的知識殿堂里,陳景潤發現了很多自己沒有讀過的外國數學書籍,于是自學外語,想讀一讀。陳景潤來到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成為一名實習的研究員
進入數學所后,陳景潤本來分到一個四人宿舍,但怕晚上學習打擾室友,就跟領導說要搬到廁所去。最后,陳景潤住在他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就連排隊期間也一直拿著書朗讀、背誦。一個3平方米的廁所里
他沒日沒夜地在廁所里學習,克服困難,幾乎沒有停止過工作。也是陳景潤的敬業,在那里,他又進入了忘我研究的境界了,他也成了別人眼里的“怪人”。.
4.他攻克了很多的數學難題,發表了很多數學論文,在數學史上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哥德巴赫猜想數學界最難證明的猜想,一直被很多人勸阻,連哥德巴赫自己都證明不了,但陳景潤的出現讓整個數學界肅然起敬。
羅庚曾組織研究人員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34”、“23”和“14”,但最難的“12”和“11”從未被突破。陳景潤開始了自己的證明。取得了一系列成績的陳景潤開始將目光瞄向了哥德巴赫猜想
,開始全然不顧及自己的身體,一門心思地開始研究。1966年,陳景潤發表了《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也就是俗稱的“1+2”,他成功證明了這個猜想,世界數學界都無比驚嘆。
哥德巴赫
外國數學家開始質疑,陳景潤為了證明自己的猜想,又做了大量的計算,而在外國數學家用電子計算機的時候,陳景潤仍然靠手。環境艱苦,為了省錢,陳景潤平時不吃菜,一來二去,陳景潤科學地證實了自己的猜想,身體卻也因為過度勞累和營養不良垮掉了。
1977年,因為住院治療,陳景潤遇到了自己的妻子由昆,兩個人在相處過程中產生了感情,1980年,他們結婚了,婚后由昆生下了他們的兒子陳由偉。
不幸的是,幾年后,陳景潤被診斷為患上帕金森綜合征,又因為車禍,陳景潤只能躺在醫院里,可是“1+1”猜想還沒有被證實,陳景潤必須飛秒必爭,于是在醫院,陳景潤又開始了研究。可是,他的身體卻是一天不如一天了,終于,1996年,那個曾經被稱為怪人的數學天才陳景潤離開了人間,年僅63歲。
由昆說,陳景潤是因為數學研究累死的,陳景潤還有兩個沒有完成的心愿,一個就是關于“1+1”的猜想,另一個就是他不能陪伴自己的兒子長大成人了。
陳景潤由昆
其實,陳景潤的一生,是與數學相伴的一生,也是奮斗的一生,更是勞累的一生,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陳景潤每一個天才的成就背后,都是他靠著一雙手和一支筆還有無數的草稿紙換來的,我們甚至可以說,陳景潤在數學上的成就,是他透支生命換來的。
即便在自己彌留之際,那個尚未證明的“1+1”猜想依舊是陳景潤心中尚未落地的石頭,而陳景潤因為長期工作缺少對家人的陪伴也成為他無法釋懷的遺憾,他,沒有辦法陪伴自己的兒子長大了。
如今,23年過去了,陳景潤的兒子陳由偉接過了父親手中數學的接力棒,他從事金融工作。至于“1+1”的猜想,還有無數努力著的中國人。
所幸,陳由偉沒有辜負父親的希望,他依舊奮戰在數學領域,帶著父親曾經的影子奮斗,而中國還有無數的數學家,繼續夜以繼日地工作,在“1+1”的道路上邁進,陳景潤的遺憾,終有一天,中國數學家會攻克。
文/枕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