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很焦慮。總覺得實體為什么這么難做。雖然我知道很多大百貨商場和購物中心都倒閉了。但我還沒調查過數據。以下是我的調查數據。之前做調查的時候覺得實體不夠壓抑,沒想到調查完數據以后以后覺得很迷茫。
從外資第一店百盛,到要關閉國內一半百貨的萬達。我們是堅持還是放棄這個小小的實體店?我們的店不僅僅是我們生活的地方,它也可能對我們傾注了很多心血。
2016年上半年,2000平方米以上的單體百貨、商場、大型超市中,有22家企業關閉了41家門店。其中百貨商場、購物中心15家,關閉店鋪總營業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停業店鋪平均持續經營時間為6.84年,其中百貨商店和購物中心為8.67年。
據統計,2015年中國百貨關店遍布17個省市自治區,14個品牌,63家百貨。從關店分布區域來看,東部地區百貨商店關店最為嚴重,福建省成為重災區。2015年有9家百貨商店關門。
其中僅萬達百貨在福建省就關閉了8家門店。在品牌關閉方面,萬達百貨排名第一,關閉了35家門店,其次是彩虹百貨(5家)、瑪莎百貨(Marks & amp斯潘塞百貨公司(5家)和金鷹百貨公司(5家)。此外,2015年關閉的百貨商場不僅包括萬達百貨、王府井百貨等全國性百貨商場,還包括百盛、華堂商城(Ito)、Marks & amp斯潘塞。
倒閉潮愈演愈烈,百貨、超市、便利店、餐廳、購物中心無一幸免。網上廣為流傳的一份《實體店陣亡名單》,揭示了實體經濟“尸橫遍野”的現狀。榜單大致列出了百貨、超市、奢侈品牌、服裝行業、餐飲等七大領域,包括梅西百貨、萬達百貨、香奈兒、沃爾瑪、家樂福、7-11、麥當勞、咖啡公司、米邦威、李寧等。
數據顯示,2016年初,沃爾瑪宣布關閉全球269家沃爾瑪門店;寧波、青島、沈陽、蕪湖萬達百貨近40家門店關閉;山東6家樂購門店全部關閉;彩虹百貨、陽光百貨、馬克& amp斯潘塞百貨公司等。也倒下了。
這些可怕的數據。當我讀到這些數據時,就連這些知名的大企業都不復存在了,我們都很焦慮。對未來充滿了迷茫。我們中國的實體經濟會是這樣嗎?它會滅絕嗎?
電商害了我們嗎?馬云傷害了我們嗎?不,我不這么認為。電商的流量成本和運營成本一樣高。他們的競爭壓力同樣很大。他們的售后一樣高。
我覺得成本和房價是主要原因。當資源涌向房地產領域,賺錢效應迅速擴散,炒房熱度高漲。一輩子辛辛苦苦掙的錢還不如炒房一年掙的錢多。這個信號一旦擴散,一些從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企業家就把錢轉到了炒房上。浮躁和泡沫讓人放棄對實體經濟的研究和創新。
有人感嘆:
七匹狼做地產,美的、海爾、雅戈爾、蘇寧、國美、蘇泊爾、格力、格蘭仕、奧康、娃哈哈、喜之郎、奧克斯、長城床墊、長虹電器、五糧液、郎酒、方水晶、阿里巴巴都在做地產,神奇的地產。
p>可是如果都去炒房了,都去做電商了,沒有實體了,那失業的這五六千萬人怎么辦?難道以后都沒有實體了嗎?我覺得不可能,人與人之間總是需要交流,總是需要服務感,體驗感的。
就算是這樣,我們知道未來實體不會消亡。可是我們在通往未來的這條路上,這段時間是焦慮的是難過的。
有人說我們做實體是在釣魚,做電商是在撒網。我們也是線上線下同步的。可是線上線下賣的都不好。有時候不開張的時候也真的想過放棄。想著就算不賺錢也不要賠錢,就算你不缺這份錢,但你對這個店也傾注了你很多的心血。你也希望你的店鋪充滿了人氣,充滿了朝氣蓬勃,充滿了亮點。
自從2020年疫情以來,國家也大力推壓制了房價。2021年也出臺了政策管控力度電商。可是我今年還是感覺我的實體做的挺難的。有時候釘釘盯緊了,真的很會焦慮,都害怕都害怕,得抑郁了。掙不掙錢的單說。就是你每天在那等待顧客來的那種焦慮的心情,就是你無法承受的。
不管是老板也好,導購也好,就是那種焦慮的心情讓人很不舒服。我希望。我希望未來有發展出路。有解決的辦法。其實。凡是有夢想有目標的人,他還是希望每天忙忙碌碌,能實現自我價值的。太清閑了反而讓人很難受。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