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茅臺酒的釀造技術是中國白酒技術的活化石,是中華民族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茅臺酒的釀造工藝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茅臺當地就有釀酒活動,到明末清初,茅臺酒的技術也越來越成熟。
茅臺酒工藝是茅臺釀酒師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順應自然的變化而總結創造的。是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傳統釀造工藝科學結合的典范。既繼承了古代傳統工藝的精髓,又融入了現代科技創新,保留了諸多農耕文化的精髓。
比如季節性生產:重陽節,二次投料,七次取酒,一年為一個生產周期,整個生產過程符合春夏秋冬交替規律。如高溫制曲、開放式高溫堆積發酵、高溫摘酒等。是醬香型白酒的獨特工藝,堪稱中國白酒工藝的活化石。
其獨特的長期儲存,精心調配,不添加包括純凈水在內的外來物質。是一種“清水出芙蓉,去除自然裝飾”的生產模式。特別是茅臺地區7000萬年前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加上赤水河的優質水源和秀水靈泉以及環境中的微生物,為茅臺酒的生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實踐證明,茅臺酒的產生離不開茅臺鎮獨特的地理氣候和環境中獨特的微生物菌種。1996年,“茅臺酒釀造技術”被確定為國家機密加以保護。2006年,國務院批準“茅臺酒釀造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