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酒被稱為“人間神水”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酒能讓人陶醉,讓人交流,讓人有人情味。
它是酒的舌尖上的藝術,香氣美妙;
是時間的味道。經年累月都是金色的。
所以酒也被形容為“情感的潤滑劑,技巧的結晶,歲月的雕塑家”。三路相融,天人合一。太棒了。
與絕大多數食物“質量越新鮮越值錢”相反,葡萄酒最大的特點是“越老越值錢”。
無論是情感,技巧,還是占有,都是時間經歷的結果。俗話說“愛與時俱進,熟能生巧,歲月流金”。
這也是中外都重視“藏酒”的原因。
新釀的基酒桀驁不馴,口感濃郁。被放在一個特殊的封閉環境中進行訓練和錘煉。經過一定時間的洗禮,可以進行組合和配伍,充分發揮工作的作用。
這個過程叫做“酒的儲存和分配”。
「儲酒」有科學依據嗎?真的能讓酒質更好嗎?
國內外的科研成果認為,酒是“天上的東西”,世界名酒的誕生是歲月沉淀和年輪培育的結果,是時間的味道。“天藏酒”是名酒的第一要義。
沒有葡萄酒儲藏,就沒有未來。葡萄酒儲存是質量的有力保證,也是最關鍵的工藝流程之一。
據史料記載,中國有悠久的貯酒歷史,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古人以家庭為單位,選擇吉日貯藏埋藏幾壇好酒,讓酒與人同生共長。孩子結婚(或者要當狀元)時,時間流逝,酒也熟了,于是邀請親朋好友開壇子,一起喝酒慶祝人生。這是葡萄酒儲存的最早來源。
傳統的“儲酒法”是一項緩慢而細致的工作,不是那些實力不強的人能做到的,堅持傳統工藝品質的人也承受不了。
2016年10月9日,也就是中國農歷九月初九,汾酒集團在山西杏花村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重陽藏封儀式”。在活動現場,一壇1986年的汾酒頭果原漿酒,居然被某大商拍出了229萬元。此事經媒體傳播,在全行業引起極大轟動。“粉老大”的封號儀式為什么會引起行業內外的關注?
2017年2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國一輪“弘揚傳統文化”的大幕即將拉開。
“貯酒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傳承了幾千年。藏酒的習俗在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
酒,屬于大農業板塊,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講究“春生夏長,秋收冬儲”。司馬遷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寫道:“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乃天道之大經。舜不知天下之規。”如此看來,儲物符合天道,是世間的規訓,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禮”之一。
中國最早的“貯酒文化”是怎么來的?
1982年,山西省杏花村鎮出土了距今約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的酒器。“中國最早的酒”誕生了。這種被驗證為“香之鼻祖、國酒之源、文化之根”的酒,因其對中國白酒業做出了四大貢獻——即“中國白酒業的奠基人、中國釀酒技藝的教科書、傳播中國白酒文化的火炬手、見證中國白酒發展史的活化石”,而被世人尊為“中國白酒之魂”。
可以說,一部汾酒史,就是一部中國的藏酒史。
新酒儲存的最佳季節是什么時候?
歷法記載:中國傳統節日對應節氣,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是“秋收冬儲”的最佳時節。這時,天地之氣就要到手了
山西省中南部自古以來就有攀登重陽山的傳統習慣。賞大好河山,賞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況。時至今日,陜南民間還在吟誦著“干坤開榮景,我們這一代人一起爬山”“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九月新一天,三農慶秋”等名言。在山西南部,有一句民間諺語“九月九日,家家有本”,意思是家家都要在這一天改善生活,儲存好東西。
到了唐代,“九月九日貯新酒”的習俗開始在“河東地區”(今山西省)流行,尤其是在山西中南部成為一種被廣泛認可的民俗活動。這一天,河東地區的人們把自己喜愛的酒封存起來,若干年后,開始為子女的人生大事擺酒席,共同慶祝。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觀念中,“登高”、“藏酒”不僅是古人守天的表現,更是對親人的感情、寄托和向往,代表著“存希望”、“成就未來”,是對美好明天的堅持、向往和信心。
宋代以后,中國的“貯酒文化”以山西杏花村為中心,向周邊省份和海外傳播。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中國人儲存的大部分酒
是清香型的酒,有一份資料認為:目前流落民間的中國老酒品,近一半是清香汾酒。明清時期,在“中國第一商幫――晉商”的帶動下,汾酒的儲酒文化曾經傳到俄羅斯、中東、東北亞、東南亞,以及大洋彼岸的美國等。1915年汾酒獲得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甲等大獎章后,汾酒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加,直到今天,在南北美洲的許多國家,還有眾多散落收藏的老汾酒。
清末民初以后,中國民間釀造和儲藏的老酒,幾乎都與清香汾酒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以“汾酒工藝”為母體的釀酒文化,北到黑吉遼,南到兩廣黔川瓊,西到新疆西藏,東至魯蘇浙滬,在全國近30個省份形成“星火燎原”之勢。
說“哪里有華人,哪里就有清香汾酒,哪里就有“中國儲酒文化”并不為過,因此,汾酒也被譽為“中華儲留香”。
清香汾酒的“儲酒工法”有什么奧妙和不同嗎?
中國白酒界有句話說的好:“基酒儲存結構”決定產品“質量體系結構”。目前,中國名酒大企業無不把“基酒生產力”和“儲存結構力”,作為最重要的競爭力之一。
汾酒的老師傅告訴我們:“基酒”就像地下埋藏的、未經開采打磨的天然寶石,是一筆稀缺的寶貴財富。誰擁有了最龐大、最豐富的“天然寶礦石”,誰將是未來最大的礦主。
汾酒集團為什么要大量儲存這些“寶礦石”――清香基酒呢?
目前,現代科學已經研究證明:儲酒是酒中多種微量成分的再次平衡,是釀酒產業必不可少的傳統工藝流程。剛剛生產出來的基酒都有雜味,口感爆烈,氣味不正,難以飲用,只有經過儲藏老熟和歲月沉淀,讓酒體發生物理和化學反應,才能去雜成醇,厚積薄發,形成柔和飽滿的高貴品質。
鮮為人知的是,清香基酒的“儲存工法”博大精深,不同香型、度數、品級的基酒,儲酒方法不一樣,存儲器具也不一樣。 具體可用32字概括――“糧心基酒,陶罐并儲;品級分儲,以酒勾酒;多次儲配,多次降度;清香純正,天道生態”。
這樣儲存的基酒,活性健康,純正干凈,沒有任何異味,不用任何添加劑,完全固態酒勾固態酒。所有基酒都是在“酒體指標”最佳的健康狀態下,走向下一步“工作崗位”的。
從清香汾酒的儲酒文化中,我們明白了一個常年流行的“認知誤區”:盡管人們傳揚的“酒是陳的香”有其科學道理,但是,真相也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是有限度的,超過限度,物極必反,過猶不及,尤其是入口的食品。正如今天消費者的一句拷問:“千年墓穴里的酒還能喝嗎?”
深諳“儲酒之道”的白酒大師說:治酒的最高境界是“持度”。這個度包括兩個方面――“度酒”和“度人”。儲存是度酒,勾調是度人。
“度酒”主要指對“儲酒工法、結構布局”的把控。把不同品級、度數的酒,用不同器具放在特殊的環境中,讓時間和歲月來“超度”酒性,修煉酒性,最終達到純正健康的老熟地步。
基于這種思想,汾酒在全國首創了“白酒度學”,成為“汾酒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引領“度學”向縱深發展。
“汾酒度學”的基本理念是這樣的:酒如人,人如酒,酒性如人性,人性如酒性。一個人經過“天度,地度、人度”后,會慢慢變得圓融有度、淡定從容、至臻完美;一瓶好酒經過“天度,地度、人度”后,也會慢慢變得口感純正,恰到好處,妙不可言。
“汾酒度學”的真諦是追求“過程的可控”,因為沒有“過程”就沒有結果。“汾酒度學”是為了“釀出一瓶有溫度的純正清香酒”,把“天性”、“地性”、“人性”、“酒性”融會貫通,拿捏到恰到好處,掌握到爐火純青,真正達到卓越極致、口碑相傳的“清香效應”。
汾酒的釀酒師常說:“度酒”和“度人”是動態的,也是靜態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但都是“變化”的,在“變化”中慢慢成長、成熟、溫潤、圓融。汾酒堅守的古法儲酒,是在古人“生態釀造,生態儲配”的思想體系下,以現代科技手段,掌握酒體本身的內在結構和規律,發現并尊重酒的變化之美、純正之美和成熟之美。
汾酒堅守的這項承古至新的“儲酒工法”,與中國當下正在倡導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一脈相承的,是“中國道法自然”思想的典型代表。
這正是汾酒千年堅守的信仰和境界,也是汾酒帶給中國釀酒產業最大的價值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