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鎮的故事——茅臺鎮
一、茅臺地名的由來
茅臺酒因產于茅臺鎮而聞名,但它最初不叫茅臺鎮,而是叫曹髦村。據記載,有3360個古普老部落居住在茅臺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這里到處都是馬桑樹。因此,它被命名為“桑麻灣”。后來在赤水河東岸發現了一口純凈的泉水,高普部落修建了一口方井,方便路人飲用,深得民心。很久以后,人們把這個地方叫做“四方井”,而不是“桑麻灣”
此后,沿河人類活動頻繁,逐漸發展起來。歷代的蒲老人都在街道后面修筑土臺,豎起燈柱祭拜祖先,表達對祖先開荒斷草的崇敬。它們俗稱“茅臺”,茅臺從此有了名字。這里很有名,也很受歡迎,有大量的普老人在這里定居。
漢成帝時期,夜郎地區生產力提高,糧食生產過剩,為釀酒業的興起提供了物質條件。
元朝以后,在縣以下設置村、寨、平、部、署,正式命名為“茅臺村”(茅臺茅臺村最早記載的地名是元末明初懷德思安的家譜)。后來又叫“茅村”。
自清末以來,由于茅臺酒的聲譽和人口的增加,曹髦村被改為茅臺鎮。
第二,紅軍四渡赤水河。
渡赤水河:集結扎西、袖手旁觀殲滅敵人。1935年1月19日,中央紅軍從遵義地區出發,分三路南下四川。右紅1軍團,牽制綦江、合江之敵,從松坎出發,經溫水、習水向赤水推進。
杜爾赤水:回到遵義,消滅大量敵人。我軍進入扎西地區時,敵仍判斷我將北渡長江。云南軍和川軍潘文華部除了增派兵力到宜賓段主要渡口外,還抽調兵力向扎西地區逼近,企圖分我合擊。
三四渡赤水河:突破烏江南下的天險,調動和擺脫敵人。我軍在遵義取得重大勝利后,蔣介石于3月2日飛赴重慶,親自指揮紅軍的圍攻,企圖采取堡壘主義和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術。
守南攻北,圍殲遵義、雅西狹小區域。為粉碎敵人新的圍攻,我軍將隨計而動,在遵義一帶喬裝游蕩,尋找敵人,誘敵前進,然后轉向西北尋求新的機動。
29日夜,我先頭團1排乘雷雨乘竹筏到達對岸,成功奪取渡口。到31日,除紅9軍繼續牽制烏江北岸之敵外,紅軍主力向南渡過烏江,巧妙地脫離了敵人的包圍圈。
第三,紅色的赤水河
茅臺人還是相信一個道理:只有赤水河才能出茅臺鎮醬香型白酒。赤水河是一個奇跡。每年端午到重陽,江水緋紅;從重陽到明年端午節,河水清澈透明。有意思的是,從端午到重陽陰天,茅臺鎮基本沒有酒窖用水,但重陽后的洗沙、炒菜都需要大量用水。那時候,赤水正好是畢成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