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
注:本文有輕微劇透,但不影響觀看。
雖然每年都說春運是史上最強,但今年真的是名副其實。全國單日票房已突破16億元,其中《唐人街探案3》(以下簡稱《唐探3》)以10億元遙遙領先。
《唐探3》的人氣在意料之中。畢竟“唐偵探系列”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界最大的IP。2015年,《唐探3》橫空出世,成為票房黑馬。但是,當時陳思誠并沒有想到“唐朝探索宇宙”。直到2018年《唐探1》,陳思誠拋出“Crimaster世界名偵探榜”的設定,才真正顯示出他在唐朝探索宇宙的野心。
主控
在這份榜單上,神秘Q排名第一,唐人秦風排名第二,日本大偵探野田浩排名第三,網劇《唐探2》中的莫林排名第四,網劇《唐人街探案》中的港版黑客少女KIKO排名第五.從網劇《唐探2》可以看到《唐探宇宙》
這次《唐人街探案》也是Crimaster名單上的偵探大聚會。最后連Q都被揭穿了。總的來說,《唐探3》的完成度是可以接受的,說明這里不僅有“唐探宇宙”,還有穩定成熟的“唐探模式”。
《唐探3》串起之前《唐朝探宇宙》的主要人物。
但“唐探索模式”所蘊含的危機也從《唐探3》有了苗頭。
“唐探索模式”的首要特征是在唐人街建造的異域空間。《唐探3》的故事發生在泰國曼谷唐人街,《唐探1》的故事發生在美國紐約唐人街。這一次,《唐探2》的故事起源于日本唐人街。
東京唐人街
唐人街是中國人在其他外國城市居住的地區。當地的文化、習俗、語言本身就是中國的。唐人和秦風在唐人街用中文破案,合情合理,也降低了觀眾接受故事的門檻。
同時,國產偵探小說面臨的普遍問題是,國內對此類題材有相對嚴格的審查制度,表現空間有限。把故事背景移植到外國,可以合理避免這一點。
當然,唐人街本質上是外來的3354。它屬于另一個國家,必然有異國的特色和風俗。比如在《唐探3》,繁華凌亂的曼谷市中心,圖圖車,幫派,和尚,人妖等群體符號,在《唐探1》,時代廣場,中央車站,第五大道,同性戀酒吧,在《唐探2》,秋野原cosplay,澀谷十字路口,等等。
日本浴場博物館
“唐探索模式”的第二個特點是具有動作片的屬性,必須有都市街頭追逐戲。從《唐探3》到《唐探1》,唐人和秦風從未停止奔跑。他們跑在曼谷和紐約的大街上,這次他們跑在東京的大街上。《唐探3》騎兔兔,《唐探1》在時代大道上騎馬車,《唐探2》在東京街頭開卡丁車。
東京街頭的卡丁車
這個設計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充分展現跑步時的異域景觀。像《唐探3》有一個橋段,就是在東京澀谷路口撒錢。這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十字路口之一,每分鐘大約有3000人經過。扔錢后的搶后視覺效果很有沖擊力。
另一個作用是促進電影的商業化。大量的追劇不僅有華麗的動作場面,還有引人注目的視覺奇觀。相比費力的推理,看動作戲是無腦的。是純粹的休閑娛樂,促進了電影的普及,讓電影有了天倫之樂。
“唐探索模式”的第三個特征和核心特征之一是喜劇性。單一類型的推理電影在國內的受眾還是比較有限的,至少目前很少有純粹的推理電影成為爆款。相比之下,喜劇老少皆宜。純喜劇電影也有票房天花板,“喜劇”是很多爆款電影普遍采用的模式。
陳思成偵探與喜劇結合,形成“偵探喜劇”。他認為“喜劇是它的商業屬性,偵探和推理是它的藝術屬性”。
在人物配置上,天才口吃少年秦風與唐人街第一神棍唐人結成搭檔,比較猥瑣。他們的性格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有點像相聲里的叫罵和調侃,你來我往,互相拆臺。但是推理的時候,一個出奇的成功,而且是反復的“右撇子”,一個是邏輯的,盲目的,天衣無縫的。
唐人(王)

《唐探3》里,陳思誠依舊大量利用錯位和反差制造笑料。停尸房“換尸”,電梯里驚魂,原宿大英寺唐仁留“遺囑”等橋段,還是能夠讓人會心一笑。
唐仁留“遺囑”
本格推理,則是“唐探模式”最本質的特征。“唐探”中的本格推理有兩個突出特點,一個是回歸原汁原味的推理,重點放在案件的偵破過程上,詭計設計精巧,有著強烈的懸疑性,推理過程中信奉邏輯、反轉不斷。
另外一個是“線索均等”的游戲規則,電影中的人物與觀眾分享著相同的信息和細節,反轉背后常常早有了伏筆,因此反轉揭曉時,觀眾恍然大悟又覺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唐探模式”成功,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這個懸疑故事本身是引人入勝的。
《唐探3》中的案件是:一個天然密室,兩個幫派大佬。一人死亡,所有的證據都指向密室中活下來的另一人。唐仁和秦風的任務是,幫嫌疑人翻案。
跟此前的兩部《唐探》一樣,《唐探3》也有兩個“兇手”存在,一個是被推出的且受到懲罰,一個是在反轉中被拆穿的完美犯罪。
長澤雅美在電影中出演關鍵角色
除了案件本身外,《唐探2》拋出的懸念“Q是誰”,在《唐探3》中亦得到求解。這個Q雖然此前有很多人猜對答案,但某知名演員最后亮相時,還是給筆者帶來了驚喜——莫非《唐探4》他也會出演?
“唐探模式”還有一個重要特色。它雖然注重于推理本身,但也有對人心的探究。從《唐探1》到《唐探3》,案件都有一個巨大反轉,反轉背后才真正揭示了人性復雜那一面。一切都可以歸結為《唐探1》開篇引用《周易》的那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道也。”
《唐探1》開篇
陰陽、好壞、美丑、善惡等都是相生相伴的,有的是善,有的人是惡。當然這并非簡單的性善論或性惡論,而是說人性有善有惡,至于成為哪個面向,取決于個人選擇。
這種人性的善惡本身,也存在于秦風身上。《唐探1》一開篇,秦風報考刑警學院,他的目的不是匡扶正義,而是“我想完成一次完美的犯罪”,也因此他放過了思諾;《唐探2》中,秦風亦發現宋義借著調查兇手的名義,完成了一次順風車殺人,秦風同樣放過了宋義……當時宋義告誡秦風,“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唐探3》揭示了秦風的選擇。如同那一張對折的紙,秦風正視自己身上的惡,與自己身上的惡共處,甚至也偶爾縱容他人的惡,但他始終選擇的是“善”。他拒絕Q的提議,秦風并沒有把自己當作審判者。
有Q的聯盟,也有正義者的集結,二者早晚展開正面對決。可以預見,“唐探宇宙”充滿無限可能。
淺野忠信在電影中出演重要角色
從《唐探3》,我們可以發現陳思誠已經把“唐探模式”玩得很溜,幾個元素的組合+一個不算差的推理故事,就能制造出一部爆款電影。
但就筆者個人觀感,《唐探3》整體不如《唐探1》《唐探2》,電影可以看,卻不那么得勁。根源在于,“唐探模式”有固化的跡象,陳思誠似乎只忙著幾種元素的堆疊,而沒有很好地處理它們之間的排列組合和詳略安排。
譬如《唐探3》在東京各地跑啊鬧啊打啊,但不少動作戲的存在并無必要,也欠缺邏輯,更像是推理不夠,打鬧來湊。觀眾可認真數數,《唐探3》推理的戲份只有多少?唐仁身上承載的一些笑料,也過于鬧劇化,全靠王寶強用力過猛地“演”。
更嚴重的問題是,《唐探3》這一次講述的這個密室推理案件的精彩程度,遜色于《唐探1》《唐探2》。陳思誠給電影套上一個“反戰與和平”的主題,導致最后的反轉也從本格推理走向社會派推理,主題有些生硬,推理趣味大減。
《唐探1》《唐探2》中,秦風的“黑化”跡象讓人津津樂道,他的身上存在著善與惡的博弈。《唐探3》中的秦風,多數時候反倒比所有人都“正能量”,除了他說出“公平正義需要犧牲”時才偶爾閃現出前兩部的影子。他拒絕Q的提議,拒絕得太容易了,也失去了一個挖掘人性深度的機會。
秦風的“黑化”成了虛晃一招
《唐探3》屢破紀錄的票房成績,說明了觀眾對“唐探宇宙”“唐探模式”的認可與喜愛。我們知道一定會有《唐探4》,但《唐探3》一些經驗教訓主創者也必須汲取,如此“唐探宇宙”才能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徐崚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