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妞妞,高考過了。你為什么不繼續研究Python呢?
牛牛:找到一本很好看的小說,《三體》。
韓《三體》?
牛牛:嗯,是劉寫的。
韓:誰不知道是他寫的?我先自己修Python。
牛牛:鴻蒙系統系統剛剛出來,所以它遍布鴻蒙系統。
韓:
韓:我們現在都不是菜鳥了。太遠了。
牛牛:別人都說Python完了,鴻蒙系統就完了,比別人慢半拍。
韓:結果都是二進制的,所以整體是不一樣的。看你的《三體》。
第一臺電視機于1929年問世,比計算機問世早了17年。第一臺打字機于1808年問世,比計算機早138年,鼠標于1968年問世,比計算機晚18年。
計算機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齊頭并進的,這不僅體現在設備中電子元件的更新上,還體現在這些元件的使用規則上,俗稱軟件系統。是的,計算機分為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
過了這么久,我居然還沒有發現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計算機的出現,或者說是什么樣的契機讓那些電子二極管和三極管應用到了電路中?只是因為二進制,因為效率高,從結果上看落后,指的是出現的時間,但是真的沒有找到一個可以接受的有說服力的理由。那么這個問題只能暫停到這里,有空可以多捋幾下。落后者必然挨打,起步晚也給了他們迎頭趕上的理由。
電腦鍵盤源于打字機,打字機又源于活字印刷。英文字符的構成比較簡單,由26個字母組成,結構也比較簡單線性,比如從左往右寫。這些字母可以視為詞根,直接固定在鍵盤上,形成了現在的88鍵鍵盤和104鍵鍵盤。
漢字的結構要復雜得多。漢字是方塊字嗎?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圍合結構、全圍合結構、鑲嵌結構。而且漢字的字根在漢字中并不是等面積的,所以形成一個中文鍵盤相對來說比較難,只是稍微難一點。把漢字的字根做成鍵盤也不是不可能。
字母本身也是漢字的組成部分,用來標記漢字的讀音。所以不用擔心為什么沒有基于漢字字根的鍵盤。我不得不額外說一點:吳彼字體輸入法是將漢字的字根整合到鍵盤上,一個鍵包含一個或幾個字根。使用吳彼字體輸入法,漢字可以輸入電腦。現在,除了吳彼字體,還有許多漢字輸入法,如拼音輸入法。從鍵盤輸入來看,有手寫輸入、掃描輸入、語音輸入,可以將漢字輸入電腦。有沒有類似Python的漢字編程軟件?有,但是具體名字忘了。如上所述,字母也是漢字的一部分,所以不用擔心編程部分用的是英文字母還是漢字。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計算機做了一些二進制運算,我們卻能看到文字之外的很多內容。原因是顯示器通過控制顯示器出現的方式,使人們的眼睛看到更多的內容。早期的顯示器是黑白的,或者單色的,彩色輸出顯示是顯示器采用三原色,并被有效控制產生彩色,看起來很強大,就相當于模擬現實。屏幕上的花和植物看起來和真的一樣。沒有什么可驚慌的。
可以去百科搜索“三原色”來補充這個內容。彩色監視器的屏幕由許多顯示單元組成,每個顯示單元包含三原色。你可以想象它們是紅、綠、藍三個燈區。三個燈區的明暗結合后,呈現出多種顏色。因為顯示單元足夠小,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三個燈區的合成色,而不是一個燈的單一色。(屏幕分辨率)
對了,眼睛結合0.1秒就產生了“0.1秒”這個詞,也就是眼睛要看到的物體在眼睛前面至少停留0.1秒。這為顯示器模擬現實提供了時間數據。顯示器的顯示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每個顯示單元應依次點亮。在每次照明的時間以秒為單位轉換后,獲得“刷新頻率”,通常為60赫茲,每秒刷新60次。0.1秒可以刷新6次。這就是二進制帶來的便利。(屏幕刷新率)
屏幕分辨率和屏幕刷新率,這兩個詞可以在百科上查看,那里有更詳細更專業的解釋。您還可以查看“像素”和“赫茲”是什么意思。這里抄既不合適,也不夠長。
牛牛還在那里讀《三體》。我不知道他為什么如此著迷。他讀書好,不浪費電。
-
一點一點全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