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1646 ~1716)出生于萊比錫。他在奧爾特多夫和耶拿大學學習法律、哲學和數學。20歲時,他獲得了奧爾特多夫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他的老師中有著名的基督徒托馬斯的父親雅各布托馬斯,和萊布尼茨的老師E .魏格爾。他留在美因茨(1670 ~1672年),在那里他改革了國家選舉的司法程序。他還作為外交使節去了巴黎(1672 ~1676年),并被召回漢諾威擔任宮廷顧問和圖書管理員,在那里一直工作到去世。
作品多為用拉丁文、法文、德文寫成的短文,發表于學術期刊或私信《對認識、真理和觀念的沉思》,1684;《論物體之本質是否在于廣延性問題的書信》, 1691;《新自然體系》, 1695;《人類理智新論》(回應洛克1704年的《人類理智論》),首次出版于1765年;《論真正的自然》, 1698;《神正論》, 1710;《單子論》, 1714;《自然與神恩的原則》, 1714.
由J.E.Erdmann編輯的哲學著作集,1840年;A.Foucher de Careil編輯的文集,共七卷,從1859年到1875年;P .珍妮特編輯的《文集》,共兩卷,1866年;由C.I.Gerhardt編輯的作品集,共七卷,從1875年到1890年;G.E.Guhrauer編輯的德國文集,兩卷,1838~1840。
英文譯本有《萊布尼茨的哲學著作》,由G.M .鄧肯譯,1908年第2版;《人類理智新論》,由A.G .蘭利翻譯,第二版,1916年;《單子論與其他哲學作品》,R .拉塔譯,1925年;《論形而上學》 《與阿諾爾德的通信》和《單子論》,G.R .蒙哥馬利1902年譯,A.R .錢德勒1924年修訂;H.W .卡爾的《萊布尼茨的單子論》,1929年;m .莫里斯的《萊布尼茨的哲學作品》,1934;P.P .維納的《萊布尼茨:選集》,1951年;萊布尼茨文集,由L.E.Loemker翻譯和編輯,分兩卷,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
J.T.Merz的《萊布尼茨》,1884;j杜威的《萊布尼茨的人類理智新論》,1888年;b .羅素的《萊布尼茨哲學的批判解讀》,1900,1937;L . Couturat的《萊布尼茨的邏輯》,1901;a .富歇德卡雷爾的《萊布尼茨和斯賓諾莎》,1862年;H.W .卡爾的《萊布尼茨》,1929年;e .卡希爾的《科學基礎中的萊布尼茨體系》,1902;約瑟夫《萊布尼茨哲學講演錄》,1949年;a .富歇德卡雷爾的《萊布尼茨哲學備忘錄》,1905年;施馬倫巴赫的《萊布尼茨》,1921年;f .蒂利的《萊布尼茨與洛克的爭辯》(博士論文),1891年。
18世紀以前,德國哲學幾乎沒有進步。三十年戰爭(1618 ~1648)后的宗教改革和貧瘠的神學爭論不利于科學和哲學的進步。這一時期英國出現了莎士比亞、培根、彌爾頓、洛克;法國出現了蒙田、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帕斯卡、笛卡爾,但路德的國家文化處于低潮。作為學術工具,德語似乎已經消失了:高層人士說法語,學者繼續用拉丁語寫作——普通大眾用母語。法國文化是通過無數的宮廷傳入中國的,這些宮廷是按照法國的溫和專制模式建造的,沿襲了法國的民族精神。隨著德國領土被分割成獨立的公國,民族主義精神衰落,德國人開始以德國這個名字為恥。像英國和法國的大學一樣,德國的大學不參與傳播現代思想;新的科學和哲學在大學之外發展,并受到受過教育的階層的鼓勵。德國新文化的第一批偉大代表是提倡自然理論的塞繆爾普芬多夫(1632-1694)和克里斯蒂安托馬斯休斯(1655-1728),他創辦了第一份德語季刊,并用德語在萊比錫大學講課,萊布尼茨是最偉大的,他在數學、哲學和法學方面都很杰出。沃爾特馮茨欣豪森(1651 ~1708)與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通信。他接受數學方法,但認為所有的推論都必須從經驗事實出發,并得到經驗事實的證實。所有這些思想家都是德國現代主義和啟蒙運動的先驅,這種思想已經在英國和法國播下種子,注定要在萊辛、歌德和康德的土地上結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