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男,漢族,(1917-2015)。1939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導師,江蘇省名老中醫。他讓上海的淋巴瘤患者拳頭大小的腫瘤逐漸消失,讓幾近殘疾的骨病患者復活。
“痹癥”是風濕性疾病的總稱,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骨質增生、坐骨神經痛等。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關節疼痛、腫脹、攣縮和僵硬。其病因病機之前已有提及,此處不再贅述。由于該病反復纏綿,治療難度大。所以在常規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還要服用能補腎、化痰祛瘀、鉆透祛邪的藥物,才能有效。本文從痛、腫、攣縮、強直三個主要癥狀出發,結合臨床實踐,談談用藥體會。
一、疼痛用藥
疼痛是痹癥最重要的癥狀之一。如果能迅速緩解疼痛,患者的信心就會增強,病情也就容易緩解。根據疼痛的臨床表現,可分為風痛、寒痛、濕痛、熱痛、瘀血痛。這五種類型只是各有側重,而且往往是混合證,很難完全區分。
(1)風痛
痛苦大多是流浪,居無定所,因為“風向標善舉數變”。所以《內經》稱之為“行痹”。祛風通絡治療其疼痛是一種積極的治療方法。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輕者可用獨活,因為33,360,010-30,000指其為“治諸風,痛風百節,久者不問”;《名醫別錄》說:“獨活是祛風通絡的主藥.所以它是治療所有主要風濕關節痛、痿弱病癥的基本藥物。”本品具有鎮痛、抗炎、鎮靜和催眠作用。最佳用量為20 ~ 30g。只有陰虛血燥者慎用,或與滋陰生津之品配伍,如當歸、生地、石斛等。以減緩他們的干燥。或者30 ~ 45g海風藤緩解遷徙之痛更好。嚴重者直接用蘄蛇,《本草正義》,意為“清關關節,祛濕祛風”;《玉楸藥解》稱之為“五臟六腑,外皮,無處不在”。本品透骨搜風功效最強,是“斷風之要藥”;不僅善于祛風止痛,而且具有促進營養神經產生磷的作用,對攣縮、抽搐、麻木等癥狀有緩解和改善作用。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改變抗原抗體關系,防止組織細胞進一步受損,促進痹證穩定,提高療效。散劑有效,每次2g,每日2次,若加入湯劑需8 ~ 10g。
(2)感冒疾病
寒邪阻絡引起的疼痛在臨床上最常見,感冒加重,溫度稍好。由于寒凝血(h互、凝、堵)之性,主收縮,故其疼痛劇烈,甚至多屈伸。《本草綱目》稱之為“痛痹”。溫經用于散寒止痛。川烏、草烏、附子、細辛為溫熱之品,善溫經散寒、通痹、解寒凝。草烏、草烏、附子都含有烏頭堿,毒性很大。一般是加工后使用。活著的人要減少烏頭堿的量,炒1小時,以降低其毒性。我常以川烏、草烏配桂枝、細辛、獨活治療疼痛關節痛,有很強的溫經止痛作用。生川烏用于重感冒患者,熟川烏用于治療感冒
感覺四肢沉重,皮膚麻木。因濕濁,《內經》稱為“痹”。用于健脾祛濕時,可用于溫陽。祛濕通絡會傷到你。生白術45克、蒼術15克、熟薏苡仁30克、制川烏15克效果較好。或者用30g鉆地風,30g千年保健,祛風除濕,疏通經絡,止痛。
(4)熱痛
多見于痹證急性發作期,或長期受邪郁而成熱者。他們的關節紅腫熱痛,稍涼舒適,伴有發熱、口干、苔黃、脈數。常用白虎加知止湯隨癥加減,熱盛者加石膏、黃芩、龍膽草;濕者加蒼術、蠶砂;對于疼痛,加入乳香、沒藥、延胡索和六足。杜鵑花的種子味苦性溫,劇毒。擅長祛風止痛,化瘀消腫。對風寒濕痹、疼痛、跌打損傷、癰癤有療效。既能祛瘀消腫,又善于止痛。常用于骨傷科。嘗之,加于辨證論治方中,止咳止痛,頗宜,尤其是風寒濕痹者。但本品劇毒,用量要慎重。該湯劑成人每日服用1.5 ~ 3g。如丸劑或散劑,每日0.15 ~ 0.3g(兒童和成人用量的1/3);體弱者忌服。在這個配方中加入冷水石可以加速療效。冷水石咸寒,入腎排血。歷代認為其長于清熱降火、利竅消腫。主要表現為發熱、煩渴、上吐下瀉、水腫、尿失禁、出牙、燙傷等。現在治療熱痹、關節燒腫者,效果良好,使用后其抗“O”、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血沉有下降趨勢,這就是通絡清熱的功德。常規用藥無效時,加羚羊角粉0.6g,分兩次吞服,即可有效。黃公繡《本事方》明確指出:“歷節帶來的痛苦,可以用羚羊角來緩解。”也可用羊角或水牛角30g代替。如果關節腫熱,還不解可以服用犀牛。
黃丸,當能挫解。有時加用知母20g、寒水石30g亦佳,因其不僅能清絡熱,并善止痛。倘同時外用芙黃散(生大黃、芙蓉葉各等分研細末),以冷茶汁調如糊狀,取紗布涂敷患處.每日一換;或用鮮鳳仙花莖葉(透骨草)搗爛外敷亦佳,可以加速消腫止痛,縮短療程。(五)瘀痛
久痛多瘀,凡頑痹久治乏效,關節腫痛,功能障礙,纏綿不愈者,多是病邪與瘀血凝聚經隧,膠結難解,即葉天士所云“絡瘀則痛”是也。常規用藥,恒難奏效。必須采取透骨搜絡滌痰化瘀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經隧骨骱之痰瘀,以蠲腫痛。而首選藥品。則以蜈蚣、全蝎、水蛭、僵蠶、地鱉蟲、天南星、白芥子等最為合拍。其中蟲類藥之殊效已為眾所周知,唯天南星之功,甚值一提:生天南星苦辛溫有毒,制則毒減,能燥濕化痰,祛風定驚,消腫散結.專走經絡,善止骨痛,對各種骨關節疼痛,具有佳效。《神農本草經》之“治筋痿拘緩”,《開寶本草》之“除麻痹”,均已有所啟示。就類風濕關節炎來說,其基本病變是滑膜炎,在體液免疫異常方面,滑膜組織有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及肥大細胞等集聚;類風濕因子無論是IgM、IgG、lgA,都大多在關節內部產生,這些病理變化,似與疾瘀深結經隧骨骱之機制,相為吻合,前賢指出南星專止骨痛,是很有深意的。其用量制南星可用15~30g,癥情重者可加至50~60g。
二、腫脹用藥
“濕勝則腫”,此為關節腫脹形成之主因。早期可祛濕消腫,但久則由濕而生痰,終則痰瘀交阻,腫脹僵持不消,必須在祛濕之時,參用滌痰化瘀、始可奏效。關節痛而腫者證情較重;凡見關節腫脹者走有濕邪,其腫勢與濕邪之輕重則往往是相應的。如腫勢不消,濕邪內停,粘著不去,致氣血不暢、痰凝、血瘀,三者膠結,附著于骨,則導致關節畸形。正如《素問 生氣通天論》所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沈金鰲也說:“久則骨節蹉跎。”均指此而言。通常而言,“傷科治腫,重在化瘀;痹證治腫,重在祛濕”。二法同時并用,相得益彰,可提高療效。腫脹早期,常用二妙、防己、澤瀉、澤蘭、土茯苓等。中后期則需參用化痰軟堅的半夏、南星、白芥子和消瘀剔邪的全蝎、水蛭、地鱉蟲、烏梢蛇等。此外,七葉蓮長于祛風除濕,活血行氣,消腫止痛,并有壯筋骨之效。又劉寄奴、蘇木、山慈姑均擅消骨腫,亦可選用。
三、僵直拘攣用藥
僵直、拘攣乃痹病晚期之象征,不僅疼痛加劇,而且功能嚴重障礙,生活多不能自理,十分痛苦,所以我以“頑痹”稱之。此時應著重整體調治,細辨其陰陽、氣血、虛實、寒熱之偏頗,而施以相應之方藥。凡關節紅腫僵直,難以屈伸,久久不已者,多系毒熱之邪與痰濁、瘀血混雜膠結,在清熱解毒的同時,必須加用豁痰破瘀、蟲蟻搜剔之品,方可收效。藥如山羊角、地龍、蜂房、蜣螂蟲、水蛭、山慈姑等,能清熱止痛,緩解僵攣。如膠節拘攣較甚者,還可加蘄蛇、山甲、僵蠶等品。如屬風濕痹痛而關節拘攣者,應重用寬筋藤,一般可用30~45g。偏寒濕者,重用川烏、草烏、桂枝、附子、鹿角片等。此外,青風藤、海風藤善于通行經絡,疏利關節,有舒筋通絡之功,與雞血藤、忍冬藤等同用,不僅養血通絡,且能舒攣緩痛。伴見肌肉萎縮者,重用生黃芪、生白術、熟地黃、蜂房、石楠藤、并用蘄蛇粉,每次3g,每日2次,收效較佳。
以上諸癥在辨治時,均需參用益腎培本之品,藥如熟地黃、仙靈脾、仙茅、淡蓯蓉、補骨脂、鹿角片、鹿銜草等,始可標本同治,提高療效。
- 上一篇:公斤茅臺價格走勢,公斤茅臺價格查詢
- 下一篇:五糧液祥瑞納福評價,五糧液股票每日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