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酒水分類 > 白酒

    公司申請買茅臺酒的申請書,茅臺酒對廠家的優惠活動

    酒易淘 白酒 2022-08-01 15:29:30

    品牌名稱:醬香白酒加盟 所屬行業: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資:10~50萬元 投資熱度:

    加盟意向:1634 門店數量:534家

    索要資料 查看詳情

      

      圖片來自互聯網。   

      

      近日,信陽毛尖集團有限公司(00362。香港上市公司HK)發布公告,建議將公司的英文名稱由信陽毛尖集團有限公司變更為中國龍茅臺集團有限公司,并采用中國郭龍茅臺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公司的第二個中文名稱,以取代現有名稱信陽毛尖集團有限公司   

      

      一時間,這條新聞立刻跳上了熱搜。   

      

      投機性改名行為在資本市場并不少見   

      

      如此赤裸裸的改名,連外行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是把茅臺的熱度蹭得如火如荼。   

      

      其實這已經不是信陽毛尖茶第一次改名了。   

      

      第一眼看到信陽毛尖集團這個上市公司的名字,很多人一定以為是著名的綠茶之王信陽毛尖的生產商。但信陽毛尖集團其實是以化工起家的,其前身是董軍化工。   

      

      2002年12月12日,公司正式更名為“大慶石化”,2007年8月,公司更名為“中國天荒化工”。2018年11月,公司更名為“信陽毛尖茶”。   

      

      去年3月26日,“信陽毛尖”公告,董事會建議公司英文名稱由‘信陽毛尖集團有限公司’變更為‘中國新經濟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公司的第二個名字由“信陽毛尖集團有限公司”改為“新中國經濟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但沒有下文。   

      

      這就讓人懷疑:“信陽毛尖茶”,不想蹭茅臺的熱度,就不是好的化工企業?   

      

      其實,改公司名字,炒作,蹭熱度,刷存在感,在資本市場上并不少見。   

      

      2014年以來,除恢復上市的ST股名稱變更和部分業績變動外,滬深兩市股票名稱變更的上市公司已達100余家。   

      

      其中,有些名稱變更確實是主營業務的變更,或者重組成功,大股東變更。這樣的改名很正常。   

      

      但有的改名是投機性的,或者是為了讓人忘記前任,清除之前的惡名;或者在主業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蹭市場熱點,用來帶動股價上漲。   

      

      這種重命名存在四個主要問題:   

      

      1.因新業務未實際開展或占比較小而變更證券簡稱。   

      

      第二,變更后的證券簡稱不反映公司主營業務。   

      

      第三,變更后的證券簡稱太籠統,用的字太大。比如有的公司主動向“中字頭”靠攏。   

      

      第四,變更后的證券簡稱與現有的其他公司名稱過于相似。   

      

      比如2010年,有色金屬大熱,資源股的名字就改成了“以銀貼金”;2015年,P2P風靡一時。多倫實業改名皮皮皮后,連續幾天漲停,但實際上他們沒有這個業務。   

      

      再比如著名的神州高鐵,最初叫易安科技,后來改名為寶利來。北京新聯鐵路收購后,雖然主營業務不再是酒店旅游,只是軌道交通的安全運維行業,但卻叫了一個大氣的名字:神州高鐵。恐怕不知情的人還以為“鐵總”的高鐵上市了。   

      

      所以有網友諷刺。買了油田服務公司,還得叫“中石油”嗎?   

      

      這一次信陽毛尖集團的更名也屬于這個套路。信陽毛尖的全資子公司牡丹江金龍酒業收購了北京耀萊衛龍酒業,而這家公司的業務伙伴上海高成也是賣名酒的,所以用“茅臺”二字更名。   

      

      當然,也有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并不是所有更名都能引發股價上漲。   

      

      比如天沃科技,原名章華機器,主要從事重工非標壓力容器的制造。收購游戲設備和賬號交易平臺5173后,自以為抓住了網游概念股的光環,更名為天沃科技。但市場并不買賬,14個交易日下跌近20%。   

      

      湖北也是如此。更名為“中科云網”后與高te   

      

      但總的來說,一些公司改名的行為在外界看來有點不合理,但往往能帶來實際利益。相關數據顯示,上市公司更名公告后,持股30天的平均漲幅為10.07%,持股20天的概率為68.57%。   

      

      抑制奇葩更名行為,需要健全的機制和成熟的投資者   

      

      所以,這些精彩的改名背后,反映出資本市場還有不成熟的地方,給了這些上市公司改名炒作的機會。   

      

      一方面,資本市場的規則存在漏洞。上市公司因為盈利而更名,看似是一件大事,但之前操作起來并不復雜,證監會和交易所只是做了形式上的審查。開董事會,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同意,并報證監會批準。交易所方面,只需要填寫申請表,提供營業執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名稱變更證明,上市公司的相關公告即可。   

      

      然而,這種情況已經改變。2016年深交所發布《變更公司名稱備忘錄》,上交所發布《上市公司變更證券簡稱業務指引》,都對上市公司更名做出了相應的規范和指引。   

      

      上交所《上市公司變更證券簡稱業務指引》規定,上市公司未變更全稱、未調整經營范圍、未變更公司。   

    章程的;新業務尚未取得營業收入的;開展新業務已取得營業收入,但相關營業收入占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比例低于30%的,原則上都不得作為證券簡稱。

      

    這些政策,明顯就封堵住了大多數投機性改名。

      

    另一方面,更深層次的,是中國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還有進一步成熟的空間。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股價歸根到底在于自己的業務強弱、利潤多少。在價值投資越來越成為主流的時代,更是如此。

      

    頻頻改名會損害自己的商譽,是為了短期利益損害長遠利益,應被投資者鄙棄,但現實卻相反,往往會得到追捧。

      

    所以,中國的投資者也應該更加成熟、專業、理性。有了健全的機制,再加上成熟的投資者用腳投票,方能從根本上抑制奇葩更名行為。

      

    □劉遠舉(專欄作家)

      

    編輯:陳靜 校對:李銘

    免費咨詢
    免費獲取加盟資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