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在選擇白酒的時候,總是會陷入一些誤區。這些誤區包括商家的宣傳,還有我們長久以來的固定認知。今天,邊肖帶給你一些關于酒的常見誤解。
越來越多的人不愛白酒,跟社會的一些發展和媒體的不實報道有很大關系。
對于白酒,很多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誤解,認為媒體有一定的權威性。其實只是一種興風作浪的行為藝術。至于那些打廣告的,就隨便看看吧。
酒,是陳的香?
一般來說,新酒刺激性大,氣味難聞,常帶有惡臭味和新酒味。經過一定時間的儲存,酒體變得香甜柔和,香氣突出,比陳方之前更加醇厚柔和。這種現象被稱為“白酒老熟”。
尤其是醬香型白酒,香味成分多,陳釀過程中變化復雜。簡單來說,優質白酒一般需要存放三四年,甚至更久一點,才能達到陳釀的終點。當酯化反應達到一定程度時,會趨于平衡而停止。如果繼續存放,酒精含量會降低,白酒口感會變淡,揮發損失也會增加。
尤其是目前一些中檔和低檔白酒在勾兌過程中添加了調味劑,這些白酒不能長期存放。否則,酒的質量會變得苦澀無味。所以,只有優質白酒長期存放才是陳釀的前提。
十多年前,在勾兌,是潛規則還是顯規則?,秦池,在其全盛時期,在一家國內報紙上發表了一系列的三份通訊,披露了實際生產能力和購買川酒進行勾兌的事實。當時就像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不一會兒就垮了。也正是從這個時候,“勾兌”一詞正式進入普通消費者的視野,開始了一段持續數年、延續至今的被誤解之旅。
其實勾兌是白酒中的正常現象,勾兌是白酒生產工藝中的正常程序。
從技術角度來說,銷量好的酒廠幾乎每天都有新酒出,質量不可能完全一致。勾兌可以縮小白酒質量的差異,穩定白酒出廠前的質量,統一標準,達到該類白酒的標準要求和或理想的風味風格特征。勾兌不是貶義詞,而是維持白酒穩定生產的關鍵環節。
但原酒外包一直是敏感話題,企業諱莫如深;媒體對他窮追不舍;消費者可能會認為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外購原酒相當于以次充好。
事實上,收購原酒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一線大品牌白酒也存在收購散酒的現象。
中國白酒其實是資源依賴型產品,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還需要適宜的自然條件。有的地方能出好酒(比如貴州等地),有的地方不適合白酒生產。因此,基于地區的分工是必然的。
如前所述,原酒勾兌是實現優質白酒產品的工藝流程之一。原酒是平臺資源,是白酒產業鏈的重要環節。白酒公司采購原酒和電腦公司使用英特爾芯片是一個道理,但只是一種資源的優化配置。
我相信低度酒更有益健康?也發現了度數越高的酒越貴。為什么?
從歷史上看,從民國到建國初期,酒精飲料是主流。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國家提出發展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市場才興起。
傳統的蒸餾酒大多在60度左右,最高的超過70度。如果堅持要把酒換成30度或者40度,我們能怎么辦?
所以“加漿”就成了一道必經的工序,就是加水。酒加水后,用各種方法凈化,比如用各種吸附劑,冷凍等等。為了讓低度酒失去高度酒的風味,有良心的酒廠會在酒中添加高檔調味酒;沒有良心的酒廠,就是直接添加香精香料。
即使“白酒降級”看起來如此復雜,但低度白酒的生產成本仍然遠遠低于高度白酒,因為在“調味”過程中,除了高品質的調味酒(非常貴),廉價的香精香料也是大多數酒廠的選擇,所以高度白酒比低度白酒貴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其本身品質而言,高度酒和低度酒沒有絕對的區別,但還是要看各個酒廠的原料投入和工藝。
年份酒就是好酒?酒窖并沒有誕生,而且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有些酒廠開了五六年后,公然叫賣10年、20年,甚至100年的年份酒,讓它們逐年成為炙手可熱的品牌,這幾乎成了心照不宣的“規則”。
基本上現在年份酒都是少量原酒推出,大部分都是一兩年的新酒勾兌。
">原漿酒一定是好酒?現在不少人拿原漿酒做概念。
實際上,酒廠中由純糧釀出來的原漿酒,是不能直接喝的。沒有通過存儲的原漿酒中存在大量醇類物質,對身體刺激非常大,而且原漿酒的度數基本在70-75度之間,度數太高,會對胃部形成灼傷。原漿酒,必須經過處理和儲存,變柔軟變香,度數調低后才能喝,沒有經過處理的原漿絕不能拿到市場上銷售。
而在現行的市場環境下,原漿酒的概念卻又被炒偏了。所以,如果再有人用原漿酒來忽悠你,你心中該有底了。
若覺得本文不錯,請點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歡迎關注公眾號:臺源酒招商部(原超哥說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