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草原藍樂隊”正在排練。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愛好音樂的農牧民成立樂隊唱響草原,民間愛好者成立博物館展示特色藏品.近年來,內蒙古鄂托克旗通過扶持曲藝隊、家庭文化戶等方式,將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延伸到基層,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滿足農牧民特別是偏遠地區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內蒙古鄂托克草原上,傳來悠揚的馬頭琴之聲。一個由幾十人組成的民間藝術團正在為當地農牧民表演,他們的笑聲在草原上回蕩。
這支民間藝術隊伍被當地農牧民親切地稱為“草原藍樂隊”。" 30多年來,我們的歌仍然在草原上流行."樂隊創始人、58歲的牧民那音太感慨地說:“現在,像我們這樣的民間藝術團隊和家庭文化戶越來越多了。農牧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了。”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加大對民間藝術團隊和家庭文化戶的支持力度,將其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網絡范疇,滿足農牧民特別是邊遠地區農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組建樂隊
給農牧民帶來歡笑。
納音臺生活在胡和,陶勒蓋嘎查生活在鄂托克旗。他的家不僅是嘎查的小型文化活動室,也是樂隊的排練室。近百平米的房間里,馬頭琴、胡俟、揚琴、三弦等樂器齊全,各種書報擺放整齊,墻上掛著樂隊的榮譽證書和照片。
說起樂隊,口齒不清的聲音太健談。30多年前,從小熱愛音樂的那音太和妻子、鄰居組建了當地第一支農牧民民間樂隊。那達慕每次有集會,都會為周邊村鎮的農牧民表演。
買不起樂器,玩家就自己做;如果不知道曲目,自學或者請教老藝術家;路途遙遠,騎馬或者騎摩托車。路途遙遠,日曬風吹雪打很正常。雖然辛苦,但是“看著大家臉上的笑容,也是值得的!”那聲音太讓人回憶了。
1996年,內蒙古在全區文藝發展普查時,發現了這支由農牧民組成的樂隊,觀看了他們演奏的原生態民歌。不久后,樂隊被內蒙古音樂家協會命名為“草原藍樂隊”。
隨著現代娛樂方式的逐漸豐富,樂隊的發展面臨表演形式單一等瓶頸。“如果你想讓更多的人喜歡我們的表演,你就必須在繼承中創新,提高你的專業能力。”那聲音太大了。從2012年開始,七里加大了對民間文藝團隊的扶持力度:七里文化館、烏蘭齊木的專業老師定期上門免費輔導培訓,指導團隊成員創作編曲新歌;樂隊從過去單一的民樂表演,發展到包括民樂、歌舞、好來寶等多種表演形式。旗里還免費為樂隊修建了排練室,并提供了更多外出演出和比賽的機會.“草原藍帶”煥發出新的活力。
“傳統民樂加上新的內容和形式特別吸引人,大家聚在一起都很開心。”經常來看演出的牧民額定烏拉說。
隨著周圍農牧民的熱情日益高漲,樂隊從最初的4人發展到現在的53人,成員年齡從7歲到76歲,演出近2000場。“大家因為興趣愛好聚在一起,每次排練都會遠道而來。”53歲的隊員吳笑著說,樂隊加深了農牧民之間的感情。
如今,鄂托克旗類似的民間藝術團隊有126個,農牧民演員1600多人,每年演出1000多場。
開辦博物館
延續傳統民俗和文化
在鄂托克旗西部的烏仁都西山腳下,當地牧民畢力格建造的博物館以巖畫吸引了許多游客。
楊四清,52歲,畢力格人,在五仁都嘎查長大,放牧時經常在山上發現各種各樣的巖畫。在一次攝影愛好者的旅游中,他看到了攝影師相機里的巖畫圖片,意識到可以通過攝影把巖畫“拿回來”。從那時起,楊思晴在畢力格拍攝巖畫,自2013年以來,已拍攝了近千張照片。
2016年以來,在旗文化旅游局等單位的支持下,入選嘎查家庭文化戶的楊四清畢力格開始籌建博物館,展示數百幅巖畫、傳統民俗產品和動植物標本。2019年,這個160平米的小博物館正式開館。
“我很滿意能有更多的農牧民來到這里,看到這些承載著歷史文化記憶的物品,豐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楊思晴對畢力格說道。
近年來,鄂托克旗通過提供文化活動設備、場地、資金等方式扶持家庭文化戶。使家庭文化戶在傳承保護優秀傳統文化、活躍農牧區人民文化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目前,全旗共有家庭文化戶182戶。我們根據它們各自的特點對它們進行分類。有娛樂文化戶通過演奏樂器、唱民歌等方式組織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納音臺就是其中之一。”鄂托克旗文化和旅游局文化綜合股股長烏云畢力格說,“還有楊四清、畢力格等展示文化戶,展示文物、民族文史用品或非遺作品,供群眾參觀欣賞。”此外,還有知識型文化戶,為周邊群眾提供讀書看報和技術推廣。
建立一個培訓中心
傳承和創新民間技藝
在鄂爾多斯掛著“乃日”(蒙古語意為娛樂)牌匾的蒙古包里,一位老人正在指導幾十名學生演奏民族器樂。
63歲的老人芒來巴特爾是鄂托克旗的民間藝人,也是自治區非遺鄂爾多斯“乃日”的代表性傳承人。“‘乃日’是在鄂爾多斯廣泛流傳的一種綜合性民間表演藝術,以鄂爾多斯民歌、舞蹈、器樂等即興表演為主。
”芒來巴特爾介紹。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對傳統文化技藝產生了興趣。為此,2018年起,旗里提供資金、場地等支持,開設了傳習所,邀請非遺傳承人免費教授群眾技藝。“我將電子琴等現代樂器與原生態的民族音樂結合在一起,產生了全新的效果。”芒來巴特爾說。
33歲的牧民寶音娜,已經跟芒來巴特爾學習了3年樂器演奏,雖然家距傳習所50多公里,她總會按時前來,“我在這里學會了三弦、打琴等樂器,現在也是我們嘎查民間文藝隊的一員了。”59歲的阿拉騰布拉格也是傳習所學員,“90%以上的學員都是農牧民,大家會定期集中訓練,希望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來。”如今,芒來巴特爾的學員達到300多人。
“我們以下派文化指導員的方式,建立家庭文化戶專業技能輪訓制度,線上線下結合開展授課,面向農村牧區定期舉辦美術、書法、攝影、音樂、舞蹈、器樂等培訓,年均輔導人數達5000多人次。”鄂托克旗文化館館長達古拉介紹。
文藝演出如何貼近群眾,受到歡迎?沙日布日都嘎查民間文藝隊隊長楊烏拉創新節目形式與內容,創作了200多部小品、微電影等,“我們的創作圍繞農牧民生活,在短視頻平臺上收獲了許多點贊,還吸引了不少高校學生來參與創作、實踐。”
“民間文藝隊和家庭文化戶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使文藝活動延伸到農牧民家庭,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在推動文化傳承、農牧區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鄂托克旗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烏云特古斯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24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