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梧自古多名醞
公元前111年,西漢在今廣西東部設立蒼梧縣,唐朝以后又稱梧州。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誕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蒼梧葡萄酒。
從漢代開始,蒼梧酒開始在中國聲名遠播,成為天下一等酒,從而帶動了整個廣西酒業的全面發展。當時的蒼梧酒被稱為“蒼梧蒼青清酒”,或“蒼梧青”。漢族中國人劉茜《釋名釋 飲食》記載:“酒是一種澄城宜醪,蒼梧宜清的酒。”宜城醪是指產于湖北宜城的精品酒。漢代名酒中,翼城酒和蒼梧酒的呼聲最高,排在土酒之上。漢代釀酒可分為清酒和濁酒。濁酒又稱醪酒,是一種酒度較低的渾濁型米酒。而清酒釀造周期長,經過多道工序過濾壓榨,所以酒液清澈,酒精度高。長期以來,中國古代釀造的米酒都是按照澄清度和混濁度來分類的。在漢代,翼城酒是濁酒的杰出代表,而蒼梧酒則達到了當時清酒的最高水平。正因如此,蒼梧清酒在漢代的酒類中脫穎而出,聲名遠揚,連當時的御用酒都不如。桓譚《新 論》說“宣酒不如蒼梧酒醇厚”。宣酒是朝廷專門為國家祭祀儀式釀造的禮儀用酒,水準極高。在漢人眼里,皇家宣酒的品質和口感也應該排在蒼梧酒之下。
魏晉時期,蒼梧酒的知名度不斷上升,天下飲酒者皆遞其一杯【酉】,悼詞更是風靡文壇。曹植《酒賦》有云:“其味為翼城醪,蒼梧蒼清。或是秋天的冬毛,或是春天的夏天;或云沸,或素蟻浮萍。”傅玄《酒賦》易云:“學長興、鐘山,不如學蒼梧、翼城。”到了金代,蒼梧酒的品種增多,除了淡綠色的清酒外,還釀造了九云酒和朱燁酒。張《輕薄篇》說“蒼梧竹葉青”是一種淡綠色的清酒,顏色與竹葉相似,故名。傅玄《七謨》曾記載:“有蒼梧九釀”。酒韻,原指一種釀造方法,通過多次投料,長時間釀造,獲得高度酒精的白酒。這樣釀造的酒,俗稱“九云酒”。金代時,蒼梧地區就有了酒韻酒,這標志著當地釀酒技術的提高。直到南朝,蒼梧酒仍居酒林之首。陳朝詩人張崢看到一首詩說:“浮蟻好蒼梧”,這是對蒼梧酒的贊美的延續。
宋元時期,廣西流行蛇酒。有所謂的花蛇酒、黑蛇酒、蝮蛇酒、蝮蛇酒等等。這些蛇酒一般用作藥酒,能祛風除濕、避瘧、治瘡癲癇,藥用價值很高。廣西蛇酒最好產于梧州,尤其是明朝以后,梧州蛇酒舉世無雙。《置酒高臺上》卷三十一記載五洲府:“酒泡黑蛇能治風,藤縣出。”藤縣在古代是梧州的一座城市,也是梧州重要的蛇酒產地之一。明代著名詩人杜甫說:“滕夏香醪自遠方來,府邸晚開。宮益益能消除腐敗變質,色澤比葡萄好。與其深度猜測,不如在員工頭上花錢買。主人心情不好,晚上就亮燈,舉杯。”梧州蛇海以其醇香的酒質、奇特的療效、古老的品牌贏得了飲酒者的一致好評。明朝人皇甫也有詩說:“一到蒼梧,西山為你準備。魚湯熟了,蛇酒進城。”梧州至今仍在生產著名的三蛇酒,即眼鏡蛇、金環蛇、松鼠蛇浸泡的蛇酒,是廣西歷史上的名產。
自元代開始,梧州引進了一種新酒————寄生酒。
寄生,又稱寄生根,是植物的一種依賴生長特性。當死物質的根侵入其他植物,從而吸收其他東西的養分時,寄生狀態就出現了。這種寄生植物含有兩種植物的營養。梧州人取此酒,稱寄生酒。松源博仁在《廣西通志》年記載了“蒼梧寄生酒”。到了明朝,寄生酒已經成為宴席上常見的美味。張選《夏正夫邀飲蛇酒》記載:“近期訪官之人,嗜飲蒼梧寄生酒。太熱了,不能喝太多。”吳寄生酒常與燒酒勾兌,酒精含量極高,不宜過量飲用。林恒《酒小史》說:“送酒來自粵西,是寄生酒制成的。它是純白色的,味道清澈。但常與燒酒混在一起,使人無法大量飲酒。”
值得注意的是,梧州市藤縣釀造的酒,從明朝開始就名揚天下。它曾與山西的囊嶺酒齊名,居中國名酒之首,又一次為蒼梧酒贏得了世界一級名酒的歷史榮譽。
顧《疑耀》記載,“天下之酒,由內而外,皆有名,如山東之秋露,淮安之四季豆,蒼中之金盤露,梧州之雷華,建昌之麻姑,太平之采石,蘇州之小瓶,皆不及廣西藤縣,山西之香菱。藤縣自古名聞遐邇,絕非易事。“顧青列出了九種名酒,都是明朝的國酒,第一種是廣西藤縣酒,可見其酒質之高超。在古代,只是因為交通不發達,出口的酒不多,所以很少有外地的人喝藤縣梅云。
可見,兩千年來,蒼梧這個古老的縣以美酒聞名于中國,為中國的酒壇增添了許多瑰寶,至今仍回味悠長。
桂林美酒亦風騷
桂林山水之美舉世聞名。桂林的美酒在歷史上曾名聞遐邇,贏得了歷代品酒人的喝彩。嬌嫩的水土釀造了許多沁人心脾的名酒,把人們從景點帶入了酒海故里。
早在唐代,桂林就有釀酒的記載。曹野《粵劍編》詩云:“黑小米來釀酒喝”描繪了桂林農村釀酒的跡象。然而,桂林酒從宋代就非常有名了。宋朝實際上是全國禁酒,也就是說政府壟斷了釀酒業,只是對廣西等地區給予特殊優待,允許民眾自己釀酒,不控制酒類產品的流通。所以到了宋代,桂林的美酒異軍突起,推出一代名酒莊,名聞遐邇。
遐邇的瑞露酒。宋代的廣西帥府設在桂林,瑞露酒是帥府公廚釀制的美酒,屬于公廚官釀,一般不作為 商品酒使用,但因酒質優良,求飲者眾多,酒名依然傳向全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六記 載:“廣右無酒禁,公私皆有美醞,以帥司瑞露為冠,風味蘊藉,似備道全,美之君子,聲 震湖廣。”范成大在桂林任職期間,曾對瑞露酒備加稱賞,他在所著《桂海虞衡志·志酒》 中說:“使金至燕山,得其宮中酒號‘金瀾’者,乃大佳。……及來桂林,而飲‘瑞露’, 乃盡酒之妙,聲震湖廣,則雖‘金瀾’之勝,未必能頡也。”金瀾,指金朝的宮廷名酒。 范成大曾經出使金國,作為貴賓,有幸品嘗金朝的這種宮廷酒,當時就為之叫絕;此后,他 又到桂林任職,再飲瑞露酒,大有超越以往之感。似乎天下之美酒,皆無瑞露之美妙。
瑞露酒之所以美名遠揚,關鍵在于當地釀造使用了優質的井泉之水,從而保證了酒質的 醇香和穩定。范成大又說:“瑞露,帥司公廚酒也。經撫所前,有井清烈,汲以釀,遂有名。 今南庫中自出一泉,近年只用庫井,酒仍佳。”由于桂林水好,除帥可公廚之外,桂林城鄉 之聞皆產好酒,并大為世人所稱道。鄒浩《飲桂州酒示柄》詩云:“好酒如好人,雖久略不 變。炎涼互推移,氣味愈可見。”能夠長期存放而不變質,并且酒味愈陳愈香,便是宋代桂 林酒的顯著特色。
宋朝時,桂林民間普遍釀制麥曲酒,這種酒醞造期長,酒體醇厚,色陳味香,當地人稱 之為“老酒”。《桂海虞衡志·志酒》記載:“老酒,以麥曲釀酒,密封藏之,可數年。土 人家尤貴重。……有貴客,則設老酒、冬鲊以示勤。婚娶亦以老酒為厚禮。”看來,老酒已 為桂林居民各家必備的生活飲料。范成大在桂林有詩云:“殊方節物記吾會,海北天西一瘦 藤。烏欖雞檳嘗老酒,酥花芋葉試新燈。”在宋一代,桂林的平民百姓日常醞造并且能夠經 常飲用的酒品,就是這種老酒。
除老酒之外,桂林還出產白酒。
當然,這個時期的白酒是指用白糯米釀制的濁酒,絕非 現代的白酒。宋朝時的桂林白酒酒度較低,可以較大量劑地飲用,當地人一般以豆腐佐白酒, 構成一種特殊的飲食方式。《嶺外代答》卷六記載:“諸處道旁率沽白酒,在靜江尤盛,行 人以十四錢買一大白及豆腐羹,謂之豆腐酒。”靜江,府名,指桂林。不難可出,宋時桂林 酒家密布,酒業繁榮;所謂的“豆腐酒”價廉物美,致使行人過客皆為之駐馬一飲。
明清時期,桂林地區仍然釀造著一些名貴的酒品,著名的有郁金酒、椹酒和桂酒。郁金 酒是以郁金為串香材料而釀造的香藥酒。郁金,多年生草本姜科植物,地下有塊莖及鈁錘狀 肉質塊根,有香氣;用于制酒,不但香氣濃烈,而且還具有和血散瘀、行氣解郁的醫療效果, 故而深得桂林人的喜愛。湯顯祖《西川學使郭參知棐調西粵》詩云:“蒼野獨行云氣曉,桂 林閑望洛容春。郁金美酒須饒作,何但風煙老卻人。”椹酒又稱椹子酒,由當地居民采擷椹 果而釀制。椹果是某些樹木所結的小堅果或肉質化的花實,植物學上稱作聚花果或復果。這 種椹果本身含有豐富的糖份,能夠在釀造過程中進行糖化和酒化。桂林人以椹果釀酒,開拓 了更為廣泛的酒類資源。《粵西雜記》就說:“桂林椹酒極有名。桂林出產的米酒一般通稱 桂酒,在附近地區也甚有名望。
清朝晚期,桂林開始出產著名的三花酒。
三花酒是一種小曲米香型燒酒,經過三次蒸餾 而成,所以民間又俗稱三熬酒、三蒸酒。其實,三花酒的得名源于當地酒工的“觀花鑒酒” 之說。造酒時,當酒度達到一定標準,酒面上會出現酒花,這是三花酒表面張力的特有現象。 酒工往往采用攪動酒液,觀察酒液起花的方法來鑒定酒質,有所謂大花、中花、細花之分, 又有堆花、滿花、跑馬花之別。其中酒花細、堆花久者為上品,最優者可堆三層花,故名三 花酒。總之,三花酒的起名有多種因素。晚清時,三花酒均由桂林的酒坊釀造,成為流通南方各省的著名商品酒。如今,三花酒作為一種歷史名優產品被全面地繼承下來,仍在市場 上廣為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