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酒水品牌

    帝賜玉酒七品53度醬香型,帝賜玉酒七品53度醬香型價格

    酒易淘 酒水品牌 2022-09-03 19:45:48

    品牌名稱:醬香白酒加盟 所屬行業: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資:10~50萬元 投資熱度:

    加盟意向:1634 門店數量:534家

    索要資料 查看詳情

      

      第一詩人何,事業有成,好酒風流。85歲時向皇帝請假出家!大唐最幸運的詩人做了50年官,死后11年才安祿山拉旗造反!   

      

         

      

      引子天寶三年(744)的一天,越州(今浙江紹興)殷珊的村道上,走來一位頭發花白的陌生老人。一群村里的孩子追著他嬉鬧,好奇地問他從哪里來。看到這里,我觸動了老人內心的詩意,即興創作了兩首詩,其中一首大家都很熟悉,也讀過: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是的,這是何張之晚年的第一部杰作,《回鄉偶書二首》。這位步履蹣跚的老人是何,唐代著名詩人。86歲(虛歲)的何到告假回國出家。   

      

         

      

      因為他出生在正確的時間,他張之的生活是幸運的。36歲入仕,86歲出家。經過半個世紀的驕橫,他能夠做到仕途不受損,這在唐代詩人中是絕無僅有的。   

      

      狀元之才   

      

      在我的印象中,唐朝很多詩人都是偏科學的。他們的詩雖然寫得好,但在學術領域表現不佳。比如李白,他沒有參加嚴肅的科考,最后被何等人推薦,被玄宗招去拜翰林。又如杜甫,先后赴洛陽、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名曰孫山。后來他為了得到官職,把賦獻給皇帝,送給貴族。結果碰上了安史之亂,不得不四處流浪。還有孟浩然,40歲去長安趕考。結果沒考上最好的位置,得罪了玄宗。他無奈退居襄陽老家,寄情山水。   

      

      而何則是一個應試人才,寫詩正確。何,本名紀真,晚年有“思明狂徒”、“獄外書記”之稱。唐高宗于659年生于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區),后遷居越州殷珊(今浙江紹興)。何的祖先是惠姬何氏,而何是王子德仁的孫子。他家世代為官,在當時社會地位很高。何在家里排行第八,十幾歲的時候,村里經常叫他何八。   

      

         

      

      當他張之年輕的時候,他勤奮好學。當他十幾歲的時候,他就能寫詩和散文了。當他年輕的時候,他因他的詩而出名。695年,武則天圣年,黃武恢復科研,他張之一路披荊斬棘,一舉奪魁,成為當年的狀元。何也成為浙江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唐代進士與后世不同,各科錄取人數很少,很難考上。所以當時有“五十少士”的說法,意思是五十歲以前考上的人不多。36歲時,何不僅考上了,還被任命為狀元。這樣的才華在唐代詩人中絕對少見。誠然,何是唐代學歷最高的詩人。   

      

      容人之量   

      

      他張之一生都生活在宮廷里。可以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36歲就升了進士,然后在接下來的50年里做了京官,從上七年級的國子監司門博士,到三年級的秘書監。   

      

      因為何在朝中為官太久,又是朝廷文化機構的領導,很多落后詩人都以認識他為榮,何也樂得和年輕人一起瘋狂。總的來說,他張之是一個玩家。如果我們看看他的朋友圈,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業余生活是多么豐富。   

      

      “吳中四士”:何年輕時以詩出名,龍帝年間在京成名。開元初年,他被封為“佛   

      

      “飲八仙”:賀的名酒和的一樣,都是著名的“酒仙”。不僅是李白和何,唐代詩人中也有不少酒鬼。他和李、李福、崔宗植、張旭、焦遂等人經常在一起喝酒。后來杜甫還以此為基礎寫了一首詩《春江花月夜》,用朗誦、精煉的語言、人物小品的方式來刻畫這些醉漢的形象。   

      

      在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第一幅畫是他: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杜甫說,他喝醉的時候,騎在馬上身體前傾后仰,就像坐在船上一樣。   

    一樣。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頭,他干脆就在井底睡著了。常人哪怕喝得爛醉如泥,冷水一噴也就醒過來了,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過來,所以夠得上頭號“酒仙”。

      

    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個令人一見難忘的醉老頭兒——何監。何監的第一次出場,騎著白驢醉醺醺地進入靖安司。老頭兒一個不小心,就從驢上翻落,落入靖安司的“沙盤”里。這個姿態最野,且無所畏懼的何監,其原型就是“騎馬似乘船”的賀知章。

      

      

    賀知章與李白的相識與相知,就是源于一場酒局。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年已41歲的李白,為求職來到京城碰運氣。第一次來長安的李白無親友可投,只得寄身旅店,無聊度日。一天,李白在一座道觀偶遇了賀知章。都說文人相輕,可是,賀知章對李白卻極為賞識。他向李白要新作的詩看,當他讀完《蜀道難》時,直呼李白為“謫仙人”,李白由此詩名大震。

      

    黃昏時分,賀知章邀請李白去飲酒,在酒店剛坐下,才想起身邊沒有帶錢。他想了想,便把腰間的金飾龜袋解下來,作為酒錢。這就是唐朝詩云著名的“金龜換酒”。兩人都能喝酒,直到大家微醉時才告別。兩人因為一首詩、一場酒,就成為捧打不散的“忘年交”。

      

      

    后來,賀知章向玄宗推薦李白,李隆基也久聞李白大名,這才將李白招進宮中。再后來,賀知章去世,李白獨自對酒,悵然有懷,想起當年的金龜換酒,便寫下《對酒憶賀監二首》。其中的第一首為: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賀監”即賀知章。唐肅宗李亨為太子時,賀知章曾官太子賓客兼正授秘書監,故詩題及序中以“賀監”、“太子賓客賀公”稱之。“四明”乃浙江舊寧波府的別稱,以境內有四明山得名。

      

    《對酒憶賀監二首》的第二首為: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凄然傷我情。

      

    “山陰”即今浙江紹興,賀知章的故鄉。“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北麓。

      

      

    賀知章辭官歸里的當年,入宮不足3年的李白遭讒受謗,唐玄宗開始疏遠他,并賜金放還。在京城待不下去了,李白只得揮淚離開了長安。天寶六載(747年),李白前往會稽憑吊賀知章,回首往事,對酒思人,昔日的歡樂,今日的悲辛,一時涌上心頭,詩人不免“悵然有懷”,寫下了這兩首詩。

      

    風流之身

      

    在后世讀者的印象中,賀知章是位優秀的詩人,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他最先作為詩人身份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是因為他那首多次入選小學教材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是賀知章留給后世的一首著名的詠物詩。詩的前兩句連用兩個新美的喻象,描繪春柳的勃勃生氣,蔥翠裊娜;后兩句更別出心裁地把春風比喻為“剪刀”,將視之無形不可捉摸的“春風”形象地表現出來,不僅立意新奇,而且飽含韻味。

      

    賀知章的詩歌以絕句見長,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從容不迫,淡而有味。其詩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反映和表現 了社會生活中最本質的東西,即人情人性,寫出了人類所共有且具有特定指向的一種情感。賀知章的詩歌感情自然、逼真,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源于生活,發于心底,意境深遠。由于其生逢盛世,仕途順利的人生際遇和曠達灑脫的個性,所以,賀知章的詩中沒有憤世嫉俗,身世悲涼的哀嘆,即使有惆悵,基調也是樂觀豁達的,風格氣度雍容,清新瀟灑。

      

      

    賀知章的詩很好,但唯一遺憾的是,存世的太少。賀知章一生到底創作了多少詩歌,現在無從探知,流傳下來的,只有十九首共二十首(包括斷句一則)。除了膾炙人口的《回鄉偶書》與《詠柳》外,其他的寫景抒情之作,也都有可圈可點之處。比如《題袁氏別業》:

      

    主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
    莫謾愁沽酒,囊中自有錢。

      

    詩中記述了作者的一次不經意的邂逅,因為喜好林泉之美,而誤入袁氏別墅,賓主輕松閑聊間,無酒不歡、詩酒風流的賀知章,當然會向主人索酒的。只是,喝著小酒的賀知章,仍不忘調侃一下主人,“莫謾愁沽酒,囊中自有錢”,你不用擔心我沒錢買酒,這可不像那次在街上偶遇李白樣的囊中羞澀,今天我兜里有錢。全詩語言質樸、自然,風格散淡、瀟灑,不拘形跡又十分風趣,詩人的形象栩栩如在眼前。

      

    賀知章不僅精詩,還善書。賀知章善草隸是唐代書法名家。與賀知章同為“吳中四士”的張旭,有“草圣”之譽,賀知章與其為伍,其書法成就可見一斑。張旭之外,另一位唐代書法家鐘紹京也是賀知章的好友,畫圣吳道子還曾向賀知章學過書法。

      

      

    賀知章率性風流,在書法創作上也是任性而為。據施宿在其所撰的《嘉泰會稽志》中稱:“凡人家廳館好墻壁及屏障,(賀知章)忽忘機興發,落筆數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箋翰,共傳寶之。”竇臮的《述書賦》也說:“湖山降祉,狂客風流,落筆精絕,芳詞寡儔,如春林之絢采,實一望而寫憂。”竇蒙在其后還專門加了注釋:“(賀知章)每興酣命筆,好書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詩筆惟命……忽有好處,與造化相爭,非人工所到也。”

      

    只要有空地兒,只要興致來了,賀老師就提筆揮毫,渾然忘我地大書、特書,給當時的書法愛好者留下許多美好的記憶與墨寶。

      

    只是,與其詩歌創作一下,賀知章的墨跡留傳很少,其傳世書法作品中,尚有紹興城東南宛委山南坡飛來石上的《龍瑞宮記》石刻和流傳到日本的《孝經》草書等。《孝經》全卷縱筆如飛,一氣呵成,龍蛇飛舞,神采奕奕。略取隸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嚴謹作風,又有晉人流潤飛揚的風姿,對晚唐和宋人書風影響巨大。賀知章的作品被愛好書法者視為珍品。

      

    狂放之心

      

    賀知章之所以會后進如此熱心,是因為在他的成長道路上,也受到前賢的獎掖。初入仕途時,他有位名叫陸象先的表兄,是朝中宰相。陸象先非常欣賞賀知章的風趣幽默和才學,夸他是“風流之士”。賀知章能在朝中擔任國子四門博士,繼而升遷為太常博士,都少不了陸象先的引薦。

      

    唐玄宗即位后,陸象先被罷相外放。賀知章生命中的又一個貴人出現了,那個人就是張說。開元十一年(723年),張說升任中書令,賀知章立刻被推舉參與撰修《六典》《文纂》等書。接下來賀知章就一路青云直上,從太常博士升遷為太常少卿,725年,又因張說的關系,賀知章升任禮部侍郎,并兼任集賢院學士。一時之間兩加榮命,可謂極盡風光!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準備封禪,67歲的賀知章迎來了一次高光露臉的機會。封禪大典馬虎不得,須禮數周備方顯隆重。玄宗想起了賀知章,任命他為禮部侍郎,加集賢院學士,參與這次封禪大典的籌備。封禪大典進行得很順利,君臣盡歡。

      

    然而,封禪后的第二年的一件大事,給賀知章帶來不小的麻煩——惠文太子李范辭世,身為禮部侍郎的賀知章,負責甄選人手、籌備葬禮。但在甄選的過程中,賀知章“取舍非允”,引起大家不滿。勛貴們集中在禮部衙門抗議,生性狂放的賀知章竟然架著梯子爬上墻頭,以此“居高臨下”來處置這起事件。

      

      

    賀知章如此行事,一時輿論大嘩,賀知章也因此被貶。這是賀知章仕途中的唯一一次滑鐵盧。但是,不久之后,賀知章又重新做回侍郎,兼秘書監,同時保留集賢院學士。

      

    晚年的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所以,李白才在詩中說“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但是,在他的詩歌里,卻很少能讀出狂意來。現在看來,賀知章的狂,是一種酒后清醒的從容:

      

    他的狂,是不拘小節,縱情不羈的豪邁;他的狂,是為官多年,恪盡職守的尺度。他狂得有尺度,做了幾十年太平官,盡忠職守,毫不懈怠;他狂得有度量,他沒有架子,他不拘細行舉薦李白、李宓等人,他和孟浩然、杜甫等后輩都能相處得悠然自得,可謂是清談風韻。

      

      

    秘書監雖位居四品,卻是閑職,雖無冗務,寵遇卻隆。于是,賀知章與一群達官顯貴,終日飲宴,他沒有王維的輞川別業,單喜在長安市上,與三教九流痛飲狂歌。賀知章交游廣泛,上到皇族,下到平民百姓,有學子,有道士,只要有酒、有詩,就是快活神仙。

      

    所以當賀知章離開長安的時候,送別場面才浩浩蕩蕩。

      

    思鄉之情

      

    在長安城風光了半輩子的賀知章,轉眼就步入暮年,曾經的鮮衣怒馬,曾經的紅粉佳肴,已都難挽留他客居帝都的心,那一抹揮之不去的鄉愁,慢慢地將他壓得喘不過氣來,于是,滋生了歸隱之心。那一年是天寶二載(743年),賀知章已是85歲的耄耋老者。于是,他向玄宗告假歸隱,理由是在出家當道士。

      

    賀知章之要出家修道,并不是一時的異想天開,而是與他的修身追求與生活態度有著密切關系。除了詩與酒,賀知章還有一個朋友圈,那就是“仙宗十友”:他們分別是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與司馬承禎。其中的代表人物司馬承禎,系晉宣帝司馬懿之弟司馬馗的后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少時篤學好道,無心做官,拜師嵩山道士潘師正,得受上清經法、符箓、導引、服餌等道術,隱居天臺山玉霄峰。而其他幾位,都是亦官亦隱的向道之人。

      

      

    賀之章為人放達,什么樣的生活都想嘗試一下,對于修道養身之術,晚年猶好。據有關史料記載,賀之章決心向道,還有個小故事。賀知章長時間做京官,所以在長安購有自己的住宅。他家對門有一個小板門,有一個老人經常騎著驢在那兒出入,五六年時間,老人的臉色衣服都沒啥變化。詢問巷中的鄰里,都說是西市賣穿錢繩索的王老。經觀察,看出他是一個不平凡的人。賀知章閑時會到王老那里去擺龍門陣,老人迎接很恭敬謹慎。交往日深,賀知章才知曉老人善于修道煉丹之術。賀知章平素尊信道教,所以愿意拜老人為師。

      

    后來,賀知章和夫人拿一顆明珠,特地敬獻給老人,請求老人講授道法。老人卻將明珠交給童子拿出去換餅。寶珠是特意送給老人的,可老人卻如此輕用,賀知章心里很不愉快。老人已經察覺,說:“道術可以心得,哪里是在于力爭呢?慳惜之心不停止,道術沒有理由成功。應當到深山窮谷中,勤奮地、專心致志地探索尋取它,不是市朝所能傳授的。”賀知章聽了頗有心得,領悟了老人的意思,拜別了老人。過了幾天,老人不見了。賀知章明白是遇到真正的高人了。從此,更加一心向道了。

      

    榮歸故里

      

    天寶二載(743年)的一天,賀知章得了一場大病,躺在床上不省人事了,蘇醒之后,賀知章這才下了辭官歸鄉修道的決心。賀知章專門并上表,請求皇上恩準他回鄉當道士。唐明皇在經過幾次禮節性的挽留后,最終批準了他的請求。賀知章提出將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贈出來作為道觀,玄宗也應允了,并且還特地賜名“千秋觀”。

      

    “賀知章,天寶初病,夢游帝居,數日寤,乃請為道士,還鄉里,詔許之。以宅為千秋觀而居,又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賜詩,皇太子百官餞送。(《唐書》)。”

      

    天寶三年正月初五,是賀知章離京歸家之日,唐玄宗下詔在京城東門設立帳幕,特命皇太子及百官為之餞行。唐玄宗為賀知章擺酒宴,還要求與會者寫詩贈別。李隆基率先出手,寫下了《送賀知章歸四明》: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獨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

      

    寫罷一首后,玄宗皇帝仍意猶未盡,于是,又追加一首:

      

    筵開百壺餞,詔許二疏歸。
    仙記題金箓,朝章拔羽衣。
    悄然承睿藻,行路滿光輝。

      

      

    皇帝老兒都帶頭敬酒獻詩了,皇子、大臣們哪能甘居人后呢?李白受賀知章之惠,當時正在長安待詔翰林,所以也身逢其會。席間,奉召寫下了命題作文《送賀監歸四明應制》:

      

    久辭榮祿遂初衣,曾向長生說息機。
    真訣自從茅氏得,恩波寧阻洞庭歸。
    瑤臺含霧星辰滿,仙嶠浮空島嶼微。
    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

      

      

    不僅僅是李白,就連后世有奸相之稱的李林甫,也奉詔獻詩《送賀監歸四明應制》一首,其詩曰:

      

    掛冠知止足,豈獨漢疏賢。
    入道求真侶,辭恩訪列仙。
    睿文含日月,宸翰動云煙。
    鶴駕吳鄉遠,遙遙南斗邊。

      

    李白同賀知章的交情,李林甫當然是不能比的,所以,李白在交完命題作文后,又以個人名義給賀知章再賦詩一首,其詩為《送賀賓客歸越》: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二句是什么意思呢?這是李白專門用來贊美賀知章書法的。李白在這里是引用王羲之故事來贊美賀知章。據《太平御覽》卷二三八記載,王羲之很喜歡白鵝,山陰地方有個道士知道后,就請他書寫道教經典之一的《黃庭經》,并愿意以自己所養的一群白鵝來作為報酬。

      

      

    李白的這首詩,用白話來表示就是:鏡湖水面如明鏡,您四明狂客歸來蕩舟盡豪情。古代有王羲之寫《黃庭經》向山陰道士換鵝的韻事,以您的才華,回到山陰后,一定也有這樣的禮遇。

      

    不僅如此,賀知章辭任時,還是太子賓客,所以,太子李亨對他更是“十八里相送”,戀戀不舍。

      

    賀知章歸鄉,就這樣成為唐朝的一場盛宴。長安城最有權勢、最富才華的人物悉數到場,有唐一朝,除了賀知章,從來沒有一個文人,能享受過如此高的待遇。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盛世絕唱。

      

      

    有人說,賀知章的一生之所以如此順利,結局如此亮麗,是因為他生活在一個好時代。其實也不盡然,與賀知章同年出生吟誦過“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詩人陳子昂,就沒有老賀幸運。陳子昂是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的進士,比賀知章入龍門早了11年。其后,陳子昂雖受武則天青睞,授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但是,陳子昂直言敢諫,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圣歷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陳子昂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羅織罪名,加以迫害,最終冤死獄中,年僅42歲。

      

    結語

      

    賀知章生于初唐,卻在盛唐中大放異彩。有人說,他是唐朝詩人中唯一的贏家,在最恰當的時間,全身而退。因為,從天寶三載開始,大唐王朝已是暗流洶涌:

      

    天寶三載,權相李林甫已開始誅殺異己。
    天寶四載,李林甫重用酷吏羅希奭、吉溫。
    天寶五載,李林甫策劃韋堅、皇甫惟明之案,導致太子兩次婚變,太子身邊親信散失殆盡。
    天寶六載,李林甫構陷楊慎矜、王忠嗣。
    …… ……

      

    知進退,這或許才是賀知章一生不倒的重要原因。賀知章適時告老還鄉,雖然躲過了一劫,但躲不過生老病死。賀知章回鄉不久,就驟然病逝。

      

      

    公元758年,賀知章死后的第14年,他又被新皇帝唐肅宗、曾經的太子李亨,加贈為禮部尚書。

      

    (圖片來自網絡)

    免費咨詢
    免費獲取加盟資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