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在田間教書,在實踐中育人。野外教學是北京大學考古學教育體系的核心環節。自1957年河北邯鄲開始田野考古實踐以來,北京大學的“田野考古實踐”歷程已走過60余年,所確立的“北大模式”影響深遠。《田野考古實習》課程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和教育部思政示范課程,授課教師入選思政教學名師、教學團隊。教學團隊以解決考古學術問題的重要遺址為實踐基地,培養學生將手腦與學科前沿工作緊密結合,將學習內容與重大科研相結合。
自1990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以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參與或主持的被評項目多達34個。2021年10月18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考古大會開幕式上,揭曉了“百年考古百大發現”,其中有15個項目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參與或主持。
求實知行,誠信創新,務實致遠。目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積極推進校地合作,正在重點建設山東臨淄、陜西周元、寧夏鹽池三個標準化實習基地。根據新時期考古學的發展,大力推進考古實踐基地的標準化、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國際化,即“基地”的發展模式。同時,要進一步完善田野考古實踐課程教學體系,積極探索和推廣5G、VR技術在高校田野教學實踐中的新應用,繼續為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建設貢獻力量。(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
宋白沙墓位于河南許昌白沙鎮。白沙鎮三面環山,水影河向東流入平原的河谷口,就像洛陽和登封是禹州和許昌之間的主要交通要道一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治理淮河水患,位于其支流水影河上游的白沙水庫工程開工建設。1951年至1952年,河南省文物保護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央文化部文物局三支隊伍赴白沙配合基建工程,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白沙鎮東北面附近的西北山麓和的楊是潁東墓,屬禹州和登封交界處。這里發現了三座宋墓,由中央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工作隊發掘。裴文中任組長,謝負責團隊工作。參加發掘的有北京大學文學院古文物整理室的蘇白、劉惠達,原中南文化部的鄭海源,北京歷史博物館的趙俊峰。臨摹壁畫和拍攝彩照的有中央美術學院的葉、董、劉臨滄、北京歷史博物館的,人民畫報社的彭華士,古建筑修繕研究所的于,清華大學建筑系的。
圖1蘇白去白沙發掘宋墓。
這三座宋墓都是仿木結構的磚雕壁畫墓。一號墓有兩個房間,前室呈扁圓形,后室呈六角形。兩個房間之間有一條過道,過道外面有一個警衛室。樓首和補房都是磚砌的,下半部用單片鋪就,而墓中的墻角和補房多為磚砌,下半部用單片鋪就。前室和過道形成T型天篷屋頂,后室是帶天篷的截頂六瓣金字塔屋頂。仿木結構均繪有顏色,紋飾、題材、繪位與《營造法式》中記載的五彩服飾相似,但主色調簡化為赭色、青色、白色,即同一本書中記載的綠、花服飾。墓上畫滿了壁畫,展示了家庭生活。在甬道的兩面墻上,我們畫了人,禮物和禮物,還送了酒。前廳模擬廳:南墻上畫著一個手持骨花的侍衛;在西墻作畫的墓主夫婦在東墻設宴表演,兩者的結合構成了“開香宴”的主題。北墻畫兵器。過道的兩面墻上畫著糧袋、酒瓶等。磚破子窗下。后屋象征內墻:西南墻畫女主人對著鏡子梳妝打扮;東南墻上,一男子向女主致敬;西北和東北墻上,磚雕碎子窗下繪有剪刀、鐵器、燈等物;北墻上的磚雕主題為女性打開了大門。二號墓和三號墓為單間,平面呈六邊形,與一號墓相似但在仿木結構、建筑彩畫風格和壁畫裝飾題材上更為簡單。
圖2白沙一號墓外觀示意圖
根據一號墓甬道上的銘文“二年趙大翁”和墓內刊“大宋二年九月十日趙”字樣可知,該墓建于北宋二年(1099年)。從這個角度出發,蘇白在《考古報告《白沙宋墓》中對三座墓葬的年代及三座墓葬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墓葬的年代排列從仿木建筑結構、裝飾紋樣、隨葬品等項目入手,涉及拱與泥道的長度比例、代木與檐、平邊的關系、門與代木的形制、家具建筑形式、彩畫箍頭的樣式、拱眼花的技法、壁畫女子的發飾等。結合鐵錢的使用。
圖3白沙一號墓主人坐像
白沙三墓相互靠近,井然有序,自成一體。它們是北宋末年形成的趙氏家族墓地。通過研究《地理新書》,北宋官修,金代重刻,蘇白發現一號墓位于南面,二號墓在西北稍遠,三號墓在東北稍近。三號墓的特殊布局與書中記載的趙穆關魚葬法非常相似。因此,首次從考古的角度證實了宋元武隱墓地的例子。
宋代白沙墓的發掘和研究,是北宋后期一批仿木結構的磚壁式墓葬,開辟了宋元考古的新紀元。豐富的歷史信息表現在其墓葬形制、仿木結構、建筑彩畫、磚壁畫、墓地布局等方面。是前所未有的發現。由此看來,關于仿木結構磚室墓形制的安排,墓主人
對坐圖和婦人啟門圖涵義的解讀、五音昭穆貫魚葬布局的辨析都成為宋元考古領域半個多世紀以來反復研討的重要議題,并引發了建筑史、美術史等相關學科的諸多討論。圖4 白沙一號墓婦人啟門圖
宿白編寫的《白沙宋墓》既是中國歷史考古學田野報告的經典之作,也是宋元考古研究的開山之作,自1957年出版以來,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學術影響。宿白以其所受歷史學訓練為基礎,加之版本目錄、建筑史、美術史等領域素養的積淀,繼承并發展以梁思成、劉敦楨為代表的中國營造學社此前在古代建筑調查和研究中所開創的學術傳統,將實物、圖像、文獻資料相結合,對白沙宋墓所反映的物質文化面貌和中古社會變遷作出了精辟的闡述。
白沙宋墓是“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中北大考古人參與工作時間最早的一項。1922年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成立并設立考古學研究室,1946年北京大學返京復原后在文科研究所設立了古器物整理室。1950年中央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先后組織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個規模較大的文物考古工作團體——雁北文物勘查團、東北考古發掘團,古器物整理室閻文儒、宿白都參與其中。宿白所主持白沙宋墓的發掘可以視為這些工作的延伸,也是1952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成立以前北大人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工作。
責任編輯:黃曉峰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