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汾酒:曾經是“老大”,如今卻“敗”給面子,何時能東山再起?
當初,白酒行業的“老大”是誰?
我相信有兩個答案,一個是茅臺,一個是汾酒。堅持茅臺肯定是不夠了解酒的歷史的。任何研究葡萄酒歷史的人都會選擇汾酒。
別看現在是茅臺,過去還得是汾酒的小弟。
在世博會上,汾酒一舉獲得最高獎,在開國大典上,它是第一個用于“開國宴”的酒,許多外國貴賓品嘗后都稱贊它。
即使時隔多年,汾酒在國人心中依然有著崇高的地位,被一致公認為“性價比最高的酒”、“口糧酒之王”的稱號。
尤其是它的黃蓋缽粉,有一個著名的稱號,“殺53”。
汾酒全盛時期,幾乎人人都稱之為“勞芬大”,作為國宴用酒,百姓口糧,成為“上至廳堂,下至廚房”的國酒。
在品牌認知度、飲用率等方面。汾酒絕對是前“老大”。
但是好景不長。曾經風靡大江南北的汾酒,如今只局限于一方。很少有人提。有人認為,如果再評一次全國名酒,汾酒肯定在八強之外。
可悲的是,汾酒走下神壇的主要原因竟然是“敗”給面子。
那么,在你看來,汾酒若是想東山再起的話,會在何時?
一:曾經的“老大”
“好水好菜好酒”,因為即使白酒種類繁多,但工藝都差不多,最重要的是保證好水好菜。
最好的辦法是有一個好的產地。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經常說茅臺離開茅臺鎮將不是茅臺,而不是汾酒離開杏花村也將不是汾酒。
山西地理位置優越。即使朝代更迭不斷,這里依然是一派繁榮景象,尤其是農業非常發達,人們不愁吃,這為釀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史料記載,山西是高粱的發源地。幾千年前就種了小麥,當地的甘泉水也是一絕。以高粱為原料,小麥為酒曲,甘泉水為水源,讓汾酒美麗動人。
尤其是高粱用得妙,畢竟在白酒界,高粱是公認的“黃金原料”,不管是茅臺還是瀘州老窖,都是用高粱釀造的。
憑借硬實力,它有信心走出國門,所以在世博會上一舉成名。回國后開始在全國宣傳自己,人氣空前高漲。然后就成了“建國第一宴酒”,名聲大噪。
高捷首次參加全國白酒評選大會,一舉奪冠,擊敗貴州茅臺、瀘州老窖、陜西西鳳酒。
當時白酒價格被國家控制了30年,所有白酒的價格都無法拉開差距。這個時候,市場份額就是產量。
汾酒是汾酒類酒,生產周期更短,價格更有優勢,所以幾十年來一直站在銷量榜首。不是“老大”是誰?
二:走下神壇
自從國家放開價格管控,交由市場決定后,汾酒就開始走下坡路。
當時茅臺、瀘州老窖等名酒一方面大肆打廣告,一方面又抬高價格,很快將自己的“身份”抬到了高端酒行列,并且坐實。
相反,一旁的汾酒依舊堅持親民價銷售。
起初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端白酒明顯無法滿足需求,于是定位親民的汾酒逐漸被人拋棄。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面子。
以前喝酒就是“喝酒”,但是如今喝酒很多時候喝的就是“面子”汾酒不僅檔次低廉,而且包裝也不夠吸睛,在人們看來,喝它就是“沒面子”。
如此,汾酒成為了“敗”給面子的“老大”。
除了根本原因外,還有一個直接原因,堪稱導火索:假酒事件。
當時鬧得很大,傳得是沸沸揚揚,很多人對它又失望,又恐懼,擔心買到假酒,導致涉足的人越來越少。
三:何時東山再起?
在我看來,雖不能說出具體時間,但可以說時間不遠了。因為針對地位下滑,汾酒也是做出了一番努力的,比如:
1、推出中高端產品,青花瓷系列;
2、包裝也有改進,不少品類的包裝都融入了中國文化;
3、依舊拿下來口糧酒市場。
總之,汾酒的受眾群體越來越大,加上口感不錯,又是老牌名酒,再起之日不遠。
編輯人:橘子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