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評論/注釋
鞭炮的轟鳴聲,舊的一年過去了;溫暖的春風迎來了新年,人們愉快地喝著新釀的屠蘇葡萄酒。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代詩人王安石的詩《元日》描述了春節的情景:放鞭炮,喝屠蘇酒,換桃符,表現了春節的歡樂氣氛和民間生活。
2022年虎年新春之際,《光明悅讀》特別邀請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教授肖方,來聊聊大家熟悉或陌生的過年節日:橡皮糖牙、新年酒、年夜飯。我們將與讀者一起,輕輕翻開我們歲時生活的文獻記錄,了解中國人歲時的獨特制度,感受我們祖先歲時生活的濃郁風味。
除夕和除夕夜把我們帶入一個特殊的儀式時空。生活的富足,人情的美好,對節儉的熱愛溫暖著中國人的心,滿足著中國人的生活理想,期待著未來生活的成功。
作者:肖芳(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管理學院人類學與民俗學系教授)
節日是生命之花。節日是人們對季節時間節點的感知,是人們與天地物候相協調的重要契機。新年是辭舊迎新的時刻。人們聚集一年的感情和事物來慶祝新年,這已經成為自周秦以來中國人最溫暖的時光。
《北京的春節》老舍著大武繪畫漫畫出版社。
一歲時生活的文獻記錄
中國人的時間觀念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一樣,經歷了從自然時間到社會時間的轉變。然而,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農業傳統的國家,其依賴于自然條件的農業生活,使得中國人的時間觀念具有強烈的自然特征,尤其是在季節陳舊的時候。中國人有獨特的年齡體系,年齡的基本結構是一年四季對應的季節生命。中國人非常重視記錄和保存自己的歲時生活,發明了“歲時錄”這種記錄自己歲時生活的紀實形式,形成了獨特的“歲時錄”的紀實傳統。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系列的“年譜”文獻,自梁宗巴撰《三三三六萬零一十——三萬》開始,開創了編年文獻的寫法。晚唐《荊楚歲時記》,北宋《歲華紀麗》,陸元明336000-30000,南宋《歲時雜記》,元336000-30000,明代陸《東京夢華錄》,清代潘33660。顧的《歲華紀麗譜》,潘宗鼎的《北京歲華記》等。《年譜》的影響力甚至遠達東亞,《帝京歲時紀勝》10-30000等。只要我們輕輕翻開“年譜”文獻,我們的祖先在歲時濃郁的生活氣息就會撲面而來。在中國傳統的時間生活中,人們重視4: 08節,尤其是在4: 08節。
除夕和大年夜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特殊的儀式時空。原本寒冷的冬季生活,因為我們元旦的到來,突然變成了五彩繽紛的生活世界。生活的富足,人情的美好,對節儉的熱愛溫暖著中國人的心,滿足著中國人的生活理想,同時也期待著未來生活的成功。
3360010到69501,在大五匯吃了頓團圓飯。
二新年飲食的特定傳統
新年是一個新的年度周期的開始,新年的飲食有著特殊的象征意義。歲末年初,三萬-四萬時代,人們聚集在宮廷里,說“他的壽命是沒有限制的”。晉人之子安《清嘉錄》也說:“才一年之始,月初一,味才彌足珍貴,百病可治。”新年飲食的內在價值,是在新舊交替的時間節點,保養身體,撫慰心靈,展望未知的未來。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特別重視過年飲食的精神動力。《金陵歲時記》記載的元飲食是不尋常的,如椒柏酒、桃湯、酒、口香糖、五香盤、鋪粉、闕歸丸、雞等,都有象征意義。這是道教的盛世,取食修行的理念體現在新年的飲食節上。當然,這樣的飲食觀念和內容構成了中國人過年飲食的特定傳統,我們也經常在歷代的編年史和詩詞中讀到這樣的過年美食。這里主要說一下大家熟悉或陌生的新年節日:橡皮糖牙、新年酒、年夜飯。
膠牙餳的固齒養生與灶糖的甜蜜意愿
口香糖糊就是后來的火爐糖。這是一種由谷物制成的粘性糖果。六朝時人們把它作為新年練習和固定牙齒的特殊食物。民間習俗認為“用膠水粘牙齒,蓋子會使牙齒粘起來”(《東國歲時記》)。古人深知牙齒堅固對健康的重要性。到了唐代,節日里還有膠牙器皿。白居易在《日本歲時記》中說:“三杯藍尾酒,一碟膠牙”;另一首《詩經》詩說:“青尾酒推歲燈后,齒齦勸春盤先”。宋代也有類似的習俗。洪邁引用膠牙的詩詞典故后說:“以膠牙膠牙,歲嚼琥珀”(見《椒華銘》)。今天北方流行的一句話,“好牙,好身體”,就是對這一傳統新年習俗的最好詮釋。
膠牙膠囊3354寄托著長壽的美好愿望。肖方提供
到了明代,明膠膠囊已經和祭灶的習俗結合在一起。明膠膠囊不再是固定牙齒的食物。人們用明膠膠囊,即麥芽糖,來祭祀廚房的爐子。“如果菜里有糖漿,我希望你的舌頭會像糖漿一樣甜”(陳30《荊楚歲時記》)。傳說用黏黏的膠牙祭祀灶神,讓每年向天報人事的灶神張不開嘴,或者舌頭甜如饕餮。新年膠牙膠囊改造成老灶糖,本來是用來固齒和練牙跳的。
為人間祈福的甜蜜供品。民國年間,魯迅曾寫過《庚子送灶即事》,“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精通古意的魯迅先生十分明了灶糖的前世今生。當然,人們在祭灶的名義下品嘗到這穿越千年的古老糖食美味,也是口福。我們從流行于北方地區“新年來到,糖瓜祭灶”的童謠,體味到孩子們期待品嘗祭灶糖瓜的迫切心情。新歲酒辟疫祈福
新歲酒。酒是新年儀式中的重要飲品,祭神、合歡、辟瘟、祈福與歡慶,無不以酒為媒。酒歷千年,酒意延綿,酒情深遠。新年與立春鄰近,新年節俗充滿春意,新年之酒也稱春酒,《詩經·豳風·七月》:“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唐人盧照鄰詩曰:“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這種祈福祈壽的春酒在漢唐時代還有特定的名稱,漢代稱為椒柏酒或椒酒,酒用椒花與柏葉浸制而成,用以辟邪保健。“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庾信詩詠的正是漢魏六朝時期的歲首新年酒,以新年春酒祈壽祈福是周秦以來的民俗傳統。唐宋時期,新年流行屠蘇酒。據《歲華紀麗》記載,屠蘇酒得名于傳說,俗傳屠蘇是草庵的名字,有人居草庵中,他每年除夜送給附近居民一帖藥,讓人們用布囊浸于井中,元日取井水置酒器中,供家人飲用,以“不病瘟疫”。后人知道這藥酒之方,但不知此人姓名,故稱為屠蘇酒。也有人解釋屠蘇酒名,說“屠蘇”二字字義為:屠絕鬼邪,蘇醒人魂。宋代元日依舊飲屠蘇,王安石“春風送暖入屠蘇”的詩句,道出了新年酒與春天的關系。宋代以后屠蘇酒逐漸淡出年節,明代新歲酒已經名為春酒。上次我在日本做訪問學者期間,正逢公歷元旦,一位大學同事,送我一帖屠蘇散與一瓶清酒,方知日本仍有這一古俗。無論如何,新年的春酒是祛疫祈福、呼喚春天的美酒。
貴州春節蕭放提供
古代過年飲酒,有特別的方式,飲酒從年少者開始。這在以敬老為社會倫理的古代,可稱奇事。為何這樣呢,我們看古人解釋“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后與酒。”(《荊楚歲時記》引董勛說)就是說新年到了,小的又該長一歲了,值得慶賀;老年人又垂暮一年,所以不賀。這一自漢朝興起的新年飲酒習俗,唐宋時期依然,有的自信年少,“自知年紀偏應少,先把屠蘇不讓春”(裴夷直),有的自覺年老,曠達的“手把屠蘇讓少年”(顧況)。宋代才華蓋世卻命運多舛的蘇東坡大年夜還在旅途,夜晚野宿在常州城外,心情悲苦凄涼,但依然堅定,“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鄱陽人洪邁說:“今人元日飲屠蘇,自小者起,相處已久,然固有來處”(《容齋隨筆續筆》)。新歲酒是希望之酒,是青春的祝福,“稱觴惟有感,歡慶在兒童”,我們看小孩兒過年歡天喜地,是有它的道理的。明清以來,新年飲酒成為社交與生活娛樂方式,民國《金陵歲時記》:“新年邀集賓朋燕飲,稱為飲春酒,以正月半前為盛”。當代人們過年,酒仍然是不可少的飲品,不過大多喝紅色的葡萄酒,以增添節日氣氛。年節酒品可有,但不必攀名攀貴,有它,合歡助興,沒它,一杯清茶,也一樣醒腦清心。
三年夜飯盛滿溫暖的幸福
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港灣。新年是巨大的磁石,漂泊在外的人,“有錢無錢,回家過年”“一年不趕,趕年三十晚”。新年是家庭團聚的盛大節日,年夜飯是辭舊迎新的團圓圣餐。在物資匱乏的傳統社會,年夜飯是一年最豐盛的晚餐。同時它也是最具儀式性與象征性的晚餐。
伏虎程建禮剪紙作品
年夜飯,又叫年羹飯、年更飯、分歲筵、團年飯等。明清時期“合家聚飲”稱為“分歲”或“團年”。傳統的年夜飯,食物菜肴充滿寓意。北方地區新年包餃子、煮餃子,有的餃子里面還放上硬幣、糖果,誰吃到誰就得到新年祥瑞。餃子形狀,類似元寶,白面大餡的餃子意味富足安樂。中國南方地區的年夜飯餐桌上有兩樣菜不可少,一是有條頭尾完整的魚,象征“年年有余”。舊時山區窮人弄條魚過年不容易,有的地方就要用一條雕刻的木魚代替。現在有人發明了新的年魚菜,這就是以糯米為原料的糍粑魚。糍粑魚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味道甜美。二是丸子,南方俗稱圓子,象征團團圓圓。
有些菜肴十分普通,但很特別,比如馬齒莧,宋代就出現在開封的年節食譜中,我們在《東京夢華錄》中看到備辦的年節食物中就有馬牙菜(即馬齒莧)。在當代湖北英山,過年餐桌上就有一道馬齒莧做的安樂菜,家人無論老幼都得嘗一嘗,俗說嘗了該菜就一年安樂。民俗稱馬齒莧菜為“五行草”“長壽菜”,它維生素含量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據醫學專家介紹,它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金色葡萄球菌等有很強的抑制作用,被譽為“天然抗生素”。我們祖先很早認識到馬齒莧這類植物藥性非同尋常,所以形成了在歲首食用它的節俗,以求新年安吉。這種經驗性食療習俗在節令食物中頗多表現,舊時北京人的年夜飯中必定有荸薺,諧音“必齊”,說家人吃年夜飯時一定要團圓齊整。其實荸薺也同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也是歲首預防疾病的菜肴。
屠蘇酒資料圖片
《金陵歲時記》記載了南京人除夕的“十景菜”,人們以醬姜、瓜、胡蘿卜、金針菜、木耳、冬筍、白芹、醬油干、百頁、面筋十種,細切成絲,以油炒之,謂之“十景”。還有黃豆芽做的如意菜等,都取其吉祥之義。蘇州人年夜飯,俗稱“合家歡”。在年夜飯的菜肴中同樣也有安樂菜,不過它是用風干的茄蒂雜拌其他果蔬做成。人們吃年夜飯,下箸必先品此,以求吉祥。周宗泰《姑蘇竹枝詞》云:“妻孥一室話團圓,魚肉瓜茄雜果盤。下箸頻教聽讖語,家家家里合家歡。”(《清嘉錄》卷十二)樸素的家常小菜,因其寓意與功用,在年夜飯大餐中成為必不可少的菜肴。它體現了中國人儉樸、衛生的生活智慧。
年夜飯是家庭親情與愿望的集中表達,許多食品特地為過年而做,具有象征意義。在閩南,一些菜品不可少且不可不吃:韭菜是新春嘗新之物,也是初春祭祀神靈的時新供品。后代重視“韭”與“久”諧音,寓意年壽長久。家人擁爐圍桌而坐,長輩帶頭先吃一撮韭菜,全家跟著動箸吃韭菜,邊品嘗佳肴,邊互相祝福,其樂融融。這大約是《詩經·豳風·七月》中上古歲末“獻羔祭韭”場景的現代版。飯后來些甜品,寓意生活甜蜜;吃些柑橘,寓意吉祥如意;啃些甘蔗,寓意節節甘甜、步步高升。
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是人神共進的晚餐。逝去的各位親人都被主人一一招呼、請回。只有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后,人們才開始享用。這大約是中國人歷史感與倫理意識培育的生活實踐。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03日0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