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讀者的心目中,司馬光砸水缸的故事深入人心:大致是這樣的:一群孩子在玩耍的時候,一個孩子掉進了水缸里。在別的孩子極度焦慮的時候,司馬光機智地用石頭砸碎了水缸,救了孩子。當然,司馬光不僅僅是因為砸缸出名,他的政績也是如此。今天就來說說這個“砸缸”司馬光到底有沒有砸缸。
司馬光,字石軍,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他寫了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資質通鑒》,影響深遠。司馬光小時候真的打過缸嗎?首先分析司馬光,看這個事件的可信度。
首先,司馬光小時候真的很聰明。“司馬光砸了一個罐子”可以體現司馬光小時候的機智和聰明。問題不大,問題出在他小時候的性格。司馬光年輕的時候對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每當學校里的老師講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的時候,司馬光都會聚精會神地聽。對他來說,光聽他們說是不夠的。他不得不在放學后做一個詳細的安排,然后交給身邊的大人。經常是司馬光放學后搬個板凳,對大人們說:“來,我給你們講講歷史。”起初,大人們也認為這很有趣。一個孩子講述歷史?這到底能說明什么?所以他們都把它當笑話看,但是聽了之后,他們才慢慢發現,嗯?這個孩子不一般,說話有邏輯,也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司馬光的歷史才能就這樣展現出來了!
所以偉人往往從小就表現出與常人的不同。別的孩子更喜歡游戲和娛樂,而司馬光卻極其喜歡歷史。他幾乎把童年的時間都用來學習歷史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司馬光沒有娛樂的時間。畢竟他是個孩子,所以不調皮。就算他不調皮,可能路過花園的時候碰巧遇到了這樣的事。
查了一下史料,其實司馬光砸甕的故事是從《宋史》。書中有云:“一群孩子在法庭上玩耍,爬骨灰盒時掉在水里,眾人皆棄之,而他們只是抱著石頭去打碎它。”在這里,我們發現了一些與我們讀到的故事不同的東西。我們看到的是司馬光砸“缸”!為什么這里變成骨灰盒了?這個“缸”和“甕”其實是有本質區別的。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對事物細節的描述獨樹一幟。比如古代最常用的馬車,分為車(兩匹)、馬(三匹)、馬(四匹)、馬(八匹)。用來存放物品的陶器分類也很細致。類似于“壇子”,可分為:壇、壇(壇)、甕、缸等。其中,“缸”和“甕”是完全不同的,最明顯的特征是“缸”口大,底沉,而“甕”口窄,底深,所以更容易淹死。下圖左邊是骨灰盒,右邊是圓筒。
事實上,故事是人寫的,即使是歷史學家講的,但真相往往會受到優待。寫故事的人想表達的思想是通過“司馬光砸罐子”來贊美司馬光年輕時的聰明機智。不過《宋史》畢竟是歷史書,尋常百姓家接觸的機會很少。隨著民間的流傳,發現“骨灰盒”的傳播性不如“骨灰盒”普及,于是后期流傳為“司馬光砸骨灰盒”。所以很早以前,課本上就寫了司馬光為了讓小學生容易理解,把“缸”砸碎了。這就導致了為什么大多數讀者總認為司馬光砸了一個“罐子”。如果司馬光知道了,他可能會幽默地問:“我是不是砸了一個罐子?為什么我不記得了?別鬧了,我真的沒砸缸!”
正如我們在《史記》和《資質通鑒》中看到的,有些歷史記載或多或少是虛構的,或者說其真實性無從考證。但是,抓住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做的,這也是歷史名著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