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醬香型白酒自古就沒有,建國以后才有。
說起醬香型白酒,大家第一反應是茅臺,其次是郎酒。這兩個品牌,共享紅河之水,彼此距離比較近。赤水河分割了四川和貴州的邊界,連接了右岸的茅臺鎮和左岸的二郎鎮。兩種醬香型白酒應運而生:東方的茅臺,西方的郎酒。
蹭茅臺熱度,搶占醬香老二
茅臺作為“貴州醬香”的代表無可厚非,而郎酒作為中國知名白酒,一直以來都有不錯的表現,近幾年又推出了青花郎。在此之前,紅花郎的主要口號是‘紅花郎,醬香典范’。在青花郎時代,它成為了‘中國兩大醬香型白酒之一’,前者的含義是作為優秀的茅臺酒之一,后者則直接標注了茅臺——兩大醬香型白酒的含義不言而喻,一個是茅臺,一個是青花郎。郎酒很有魄力,把自己多年打造的“醬香典范,紅花郎”拋之腦后,就是為了從眾多酒企中脫穎而出。
雖然中國酒業著名的葡萄酒專家李飛曾經說過,郎酒和茅臺是中國兩大醬香型白酒的代表,但沒想到郎酒直接為青花郎包裝了一個新的廣告語:“青花郎,中國兩大醬香型白酒之一”。喊口號是一回事,在市場上買是另一回事。在醬香型酒行業,沒有人對茅臺第一的理論有任何看法或言語,但也沒有人在茅臺第二的爭奪戰中認輸。
這件事,已經發酵很久了,一直被人調侃。“中國兩大醬香酒之一的”,的廣告簡直就是茅臺的活廣告。老二花自己的錢幫對手大哥提升身價。感覺就像“郎酒茅臺榜富豪”,沒有給郎酒帶來任何好處,反而是錦上添花。
跟別人說比茅臺差不是明擺著嗎?本來,他們只有一步之遙。現在,這種宣傳差了好幾層。原來喝郎酒也可以吹牛。現在,他們喝不起茅臺喝不了郎酒,品牌信心喪失。
不僅宣傳口號接近茅臺,產品價格也是如此。郎青花酒出廠價909元/瓶,超過五糧液核心產品“水晶瓶”出廠價,與茅臺核心產品茅臺969元/瓶出廠價相差無幾。這就是郎酒“棒茅臺”的營銷方式。
本來郎酒就是二號醬香型白酒,沒必要扮演中國兩大醬香型白酒之一的角色。無論哪個行業的二號白酒一般都屬于那種誰好,但還是有點慘的。這就好比大家都知道珠穆朗瑪峰,卻沒有多少人知道珠穆朗瑪峰。說到修修補補,單說醬香品牌,郎酒是第二,沒有人爭第一。只有在這方面,郎酒才能穩住茅臺。不知道是不是苦中作樂。
茅臺,醬香鼻祖之路
還記得當年茅臺為國酒而戰,屢戰屢敗,不離不棄。2012年,茅臺首次通過工商局核準的“國酒茅臺”,但結果郎酒、五糧液、汾酒、劍南春等企業紛紛站出來指責,導致“國酒茅臺”再次被工商拒之門外。這一次,參與其中的郎酒也挺直了腰桿。
但郎酒青花郎大姚“中國兩大醬香型白酒之一”的旗號卻適得其反?其實在毛粉眼里,郎酒到底是什么樣的正宗醬香?他們以為中國正宗的醬香只有一種,其實沒有兩種。
茅臺酒是第一醬香型白酒是有原因的。
清末茅臺酒還沒那么有名,只能算是地方名酒。60年代紅軍長征過茅臺,喜歡喝。此后,茅臺的名氣一路走高。
1979年舉辦第三屆全國品酒會,會上普及了白酒風味的概念。此后,各大白酒被劃分為香型,茅臺是醬香型白酒的主要代表。
因為一些政治原因,再加上其獨特的原料工藝,獨特的氣候條件等。茅臺酒成為了醬香型白酒當之無愧的口感標桿,也被戴上了“國酒”的帽子。總而言之,在茅臺品牌逐漸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茅臺已經被公認為第一醬香型白酒。
為了蹭茅臺的熱度,郎酒不惜花大價錢,這應該是一種恥辱。
郎酒,何去何從?
郎酒作為四川醬香的代表,準確定位在茅臺之下,營銷做的確實不錯。通過采取狼群戰術,發動群眾參與發展,成為行業中發展最快的企業之一。
但有時候酒廠的決策也是出人意料的。一是往年鋪天蓋地的“郎酒紅花郎”。
”央視廣告改為”青花郎”; 為讓青花郎更聚焦,后來紅花郎事業部都改名“青花郎事業部”,郎酒大刀闊斧的把紅郎、青郎、郎特、老郎、小郎五大事業部也砍的只剩下三個,1898、1956等中低端醬香產品全部停產。
郎酒這樣大刀闊斧之后,據說直接損失20多個億,這也就聽聽罷了,畢竟沒有道出壯士斷腕背后其實是歷經多年的低迷后,郎酒已經無法支撐如此龐大的經銷體系,曾經的“群郎”甚至面臨著渠道的高壓反彈。恐怕,這只有郎酒高層人比別人體會更深些。
聽說,郎酒又要花重金建造“郎酒莊園”,要把它打造成白酒愛好者的圣地,世界知名酒莊。郎酒口氣很大,夢想著與茅臺肩并肩,動輒就幾百億工程。
眾所周知,醬酒發展對品牌打造和市場運營有著更高的要求,川派醬酒想要穩步進入競爭市場,就需要一只有能力、有魄力,且有豐富經驗的“領頭羊”。
那么,會是郎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