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喝高度酒,是因為不會做而喝不著,還是能做不愛喝?
――早期都是發酵酒,發酵酒沒有高度,都在10度以內。
古人釀酒,自然發酵。水果先于谷物。比如猿猴釀酒的傳說,釀酒的起源就是在水果的自然狀態下,水果中的糖分在酵母的作用下轉化為酒精,于是就有了酒。直到現在,發酵仍然被廣泛使用。啤酒和果酒,包括酒醅和黃酒都有。
――蒸餾酒改變了酒精度數,有高度酒精。
蒸餾酒是發酵酒的升級版。為了獲得更高數量的酒,人們在發酵技術的基礎上,在封閉的容器中加熱酒醅。利用酒精的燃點低于水的特性,當加熱到75時,酒精會變成蒸汽,冷卻后會還原成液體,然后流出。所以有高度酒。
白酒蒸餾的核心設備和技術,就是行業傳統中俗稱的“煮鍋”。西方的“蒸餾”一詞是近代傳入的,所以我們稱高度酒為“燒酒”。
――燒酒技術起源于什么時候?
關于燒酒的起源,歷史上有三種主流觀點:
書中記載一個,斷代元朝。據李時珍《本草綱目》年記載,元代就有燒酒了。
一個是詩句為證,斷代唐朝。有白居易的詩為證:“荔枝新熟梳色,燒酒初聞琥珀”;
一個是物證,斷代漢代。2011年3月,南昌侯海印墓被發掘。墓室的酒庫里有一個青銅蒸餾器。
上海博物館馬成元用這個蒸餾器做過實驗,得到了平均20度的酒,其中最高26.6度,最低14.7度。他對酒的評價是:“酒香可口”。這種蒸餾器被古人稱為“沸壺”。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古人對高度白酒也是孜孜不倦的追求,所以有了煮鍋,只是受技術限制,只能做出20度。平時喝酒自然是高,而不是低。如果你有燒酒,你不喝發酵酒。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李時珍說的不是實話。元朝統治者帶來了他們的民族文化,推廣蒸餾酒。
白酒度數的演變,何時開始有了“兌水降度”神操作?
民國以前,燒酒只“取酒”,不“勾兌”。燒酒的度數是在蒸餾的過程中截取的,而不是后期用不同度數的原酒勾兌的。
——彌漫中國近百年的蒙古酒文化,幾乎被明朝毀于一旦。
元朝的建立和蒙古釀酒、飲酒文化的全面進入和覆蓋,促使中國白酒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或許執政時間太短,只有98年。到了明代,仍然不被重視,發酵酒仍然是主要飲品。尤其是上流社會,不僅喝黃酒,還把蒸餾酒叫做“臭酒”,只有窮人才喝。
――蒸餾酒被清朝視為珍寶。
滿語也是由于民族風俗習慣。與蒙古同處地理氣候,對高度白酒尤為鐘愛。據史書記載,朝廷自辦都用酒制。順治七年(1650年),內務府設酒醋室,負責御酒的監管、釀造和運銷。其中御用酒名為玉泉酒,康乾年間舉行的宴會,主要使用的白酒,以及具有積極推廣作用的二鍋頭,都是高度酒的代表。那時候度數高的酒就是好酒。
――民國時期,有一次“減水”。
從元代開始,高度酒的釀造就是原酒。根據盛遠披露的商業秘密,取酒階段是關鍵,不僅決定了酒的度數,還決定了酒的風味和口感。按現在的理論,一壺酒完全蒸餾,前面度數高,但是雜酯雜醇太多,口感不好還在上頭。中度適中,口感最好。以后度數越低,酒味越少。所以二鍋頭有個公式:“捏
“商場、店鋪所謂的‘原干’、‘原酒’、‘白干’、‘干酒’、‘蒸酒’,都是指不摻生水的蒸餾酒。一般是三花到四花視當地習慣而定。所謂酒有幾朵花,但一朵酒可以加十分之幾的生水,使之成為花酒。所謂花酒,就是原酒加水,讓酒泡到小米大小。如果珠子連續串珠,會持續一兩分鐘,就是標準的酒。酒精含量約為42%(基于標準溫度15下的重量百分比)”。
這是白酒摻水的最早記錄。《高粱酒》由和何編輯并于1935年出版。里面的燒酒度數是54度,當時市場上賣的酒精度數是60度。解放初期,王文廣寫了一本《高粱酒》,指的是民國時期的市場法規:
“專賣機構批發酒精度為62%,零售酒商為60%,不得降低酒精度。違者將以盜錄論處”。
解放后白酒行業得到大發展,有了原度酒、降度酒和低度酒。
我昨天的文章《專賣事業教材》,專門講年份酒,也是中國白酒的創新技術。
。如同降度酒和低度酒,都是建立在“勾兌”基礎上的創新。――降度白酒度數,根本原因還是為了節約糧食。
解放之初,國家為了解決人們喝酒問題,在糧食緊張情況下,采取多項措施,既要多出酒,又要省糧食,“白酒降度”就是其中之一。想著很簡單,60度白酒兌水成30度,一斤就變成二斤。做起來很難,跟同時推進的新工藝一樣,沒有技術支撐,可謂舉步維艱。
――攻克降度難關用了20年。
當時的分析水平,只知道酒是乙醇和水組成,還不知道里面的其他物質是什么。喝酒人都知道,糧食酒里兌水會變渾。是因為白酒由三部分組成:酒精、水、固化物。其中水和酒精占98%,固化物占2%。就這點點物質決定著白酒的風味和口感,還只溶于酒精。所以,兌進去水,酒精度降下來了,這些不溶于水的物質卻因為酒精濃度的改變,析出沉淀,酒體因之而渾濁。
1975年,河南省張弓酒廠率先成功勾兌出38度糧食酒,然后江蘇雙溝跟進,勾兌出39度糧食酒,并在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榮列為國家名酒。
――創新降度酒的主力其實在五糧液,華羅庚助力低度酒。
我國數學界,華羅庚是個傳奇。
傳奇在他能把數學理論用于社會實踐,指導勾兌大師范玉平運用“優選法”改進勾兌技術。在取得理想結果時,華羅庚還賦詩祝賀:
“名酒五糧液,優選味更醇。省糧五百擔,產量增五成。豪飲李太白,雅酌陶淵明。深恨生太早,只能享老春。”
――推行低度酒用了40年。
研究降度酒用了20年,推行降度酒用了40多年。自1975年出產第一瓶低度白酒,國家主管部門在1987年的貴陽會議上,向全國白酒行業提出明確的要求,今后的白酒制造,
要堅持“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方針”,盡快完成“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
喝低度酒有沒有害處?
――不喝低度酒的傳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市場有了低度白酒起,百姓生活中一直有著爭議。常見的是新入行的年輕喝酒人,會不斷受到告誡:不要喝低度酒,要喝就喝高度酒。至于為什么,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影響男人的那個能力。也許是心理因素,還真有不少這方面的例證。所以,在喝酒男人中間,都會自覺避開低度酒,喝高度酒。
――不喝低度酒的真正原因。
喝酒人永遠追求口感。平時可看到老酒鬼們喝酒,端起酒杯神已飛揚,瞇著眼,吱……,細長的涓涓吸進,那神情,那感覺,看著就是享受,喝著更是享受。不過,這種情景單靠一點支撐:必須好酒。換著酒精酒、假酒、低度酒,就不會出現這場景。當然不是說低度酒不好,而是味不夠厚重,俗話說不過癮。就這簡單。
――最后一道難關成障礙。
這道難關就是酒體質量指標,降度酒還有一個沒突破:
酒體質量的核心,表現在固化物質作用下,酒精分子與水分子的結合程度。譬如釀酒行業通曉的指標,茅臺酒最好的度數是53度,五糧液是52度。茅臺酒的密度在53度時,100毫升的酒體,酒精含量為53.94毫升,水49.83毫升。兩者相加本應該等于103.77毫升,但是確實100毫升。五糧液也是這個道理。
這個原理就是降度酒的坎,還沒過去。也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并沒有完全破譯白酒的密碼,還有未知領域。就像季克良先生說的,目前已知茅臺酒含有兩千多種物質,還有很多不知道。表現在酒體上,“原漿”的高度白酒越放越香越好喝;勾兌的低度酒越放越沒味,再放不如白水。
附記:低度酒小常識。
――發酵酒度數不高的原理。在發明燒酒之前,古人想了很多辦法提高度數而不成功,《齊民要術》里就記載有多種。其中最多嘗試的辦法是把釀好的酒再釀,想著會提高酒度。其實不然,還是最高18度。原因在于:酒精是酵母菌代謝糖的產物,當酒體酒精濃度到10度時,絕大部分酵母菌就不繁殖了,停止生長。剩下生命力特強的菌體,最高能繁殖生長到18度。這就是發酵酒最高只能18度的根本原因。
――我國現有酒度標準。
●原度酒:糧食經過固體發酵,蒸餾出來沒有添加任何物質的酒。但允許酒體之間的勾兌。一般在50度以上。
●降度酒:原度酒加水降到指定度數的白酒。一般在39-48度。
●低度酒:一般在28-38度。
――現行白酒商品度數。
28度、33度、35度、38度、39度、40度、43度、45度、48度、50度、52度、53度、56度、60度、68度,最高個例7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