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峰
6月11日是2022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最近,全國各地開展了6000多項非遺宣傳和展覽活動。截至2020年12月,中國已有42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錄),居世界第一。
每一個非遺項目都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資源。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不脫離本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是本民族個性和審美習慣的‘活的’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文化的財富和載體,不僅構建了民族強大的精神家園,也是外國朋友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窗口。
因此,保護無形物品當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激發它們的活力。第一步是讓公眾看到它們。文化遺產日前夕,文化旅游產業指數實驗室發布了《2022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海外短視頻平臺的影響》報告。根據該報告,目前在抖音上播放的非遺相關內容視頻總數超過308億次。
作為海外最具影響力的短視頻平臺之一,抖音目前全球月活躍用戶超過10億,年輕用戶占比高。在抖音上,大量非遺傳承人和愛好者自發分享中國非遺文化的相關內容。在高贊視頻下方的評論區,各國網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著對中國非遺文化的肯定和喜愛。看法國糕點師在倫敦街頭用巧克力做生肖虎、掛燈籠、貼春聯、賞花燈,跟東南亞美食博主學做湯圓.春節不僅是中國人傳承中國文化的日子,也是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的時刻。
不僅僅是春節,還有中國武術、中醫針灸、榫卯技術……太多來自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技藝,都是外國友人的熱門話題。2010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媒體報道,針灸已在全球193個國家和地區使用。隨著短視頻等新媒體的出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海外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保護也是有益的啟示。
資料顯示,我國有10萬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各級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的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遍面臨著“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毋庸諱言,很多非遺項目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相對于有限的本地受眾,傳播推廣的方式更加有限:口口相傳,心有靈犀,外人無從知曉;舉辦展覽,觀眾畢竟有限;拍攝宣傳片周期長,成本大……短視頻的異軍突起,無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打開了一扇大門。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讓更多的人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內在活力,挖掘其外在潛力。
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的載體,讓古代輝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優美的傳統工藝,因為可觀可感,所以更真實生動。它們不僅能給觀眾帶來精神上的愉悅,還能弘揚傳統文化。
以視覺傳播為載體,通過數字化建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
來源:光明。com-Times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