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一種常見的食用肉類,除了一些有相關宗教禁忌的少數民族外,大多數中國人都離不開一日三餐。2018年,中國消費了超過5400萬噸豬肉,這是世界豬肉消費總量的一半以上。中國占世界人口的20%,消費了超過50%的豬肉。
營養價值
1.蛋白質含量低,脂肪含量高。
2.它富含維生素B,可以讓身體感覺更強壯。
3.它能為人體提供必需的脂肪酸。
4.味甘,滋陰潤燥,能提供促進鐵吸收的血紅素(有機鐵)和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豬肉排養陰,五花肉補虛健脾胃。
食用禁忌
1.《金匱要略》 :‘驢、馬、豬肉造霍亂’。豬肉和羊肝、食物一起分享,讓人覺得很無聊。吳倩指出,豬肉是停滯的,羊肝是油膩的,一起吃會導致氣滯和厭倦。
2.《飲膳正要》 3360‘蝦不宜與豬肉同食,會損傷精氣’。
科學發現
據報道,日本琉球大學的一名教授通過調查發現,如果烹飪得當,豬肉也可以成為‘長壽之藥’。調查發現,80歲以上的人幾乎每天都吃豬肉,主要是烹飪方法不同。豬肉煮兩三個小時后,加入海帶或蘿卜再煮一個小時,做成湯。經實驗室分析,豬肉長時間燉煮后,脂肪會減少30-50%,不飽和脂肪酸增加,膽固醇含量大大降低。
歷史研究
在河南新鄭半坡、Xi安、裴李崗、浙江余姚河姆渡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距今6000年至7000年的家豬骨骼,而在廣西桂林鎮皮巖墓葬中,則出土了距今9000年的家豬牙齒和頜骨。
明代李時珍在 《本草綱目》 中論述了各地豬品種的不:“豬,天下畜之,而各有不同。生青兗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遼東者頭白,生豫州者嘴短,生江南者耳小(謂之江豬),生嶺南者白而極肥。”可見很早養豬已遍布山南海北,食用豬肉極為普遍。
食肉也需適量,食用過量豬肉易導致肥胖。歷代醫家認為:"豬,為用最多,惟肉不宜多食,令人暴肥,蓋虛肌所致也。"
食用百科
豬肉的不同部位肉質不同,一般可以分為四個等級。
特級:里脊;
一級3360里脊肉和后腿肉;
級:前腿肉、五花肉;
級:血頸肉,胸肉,前肘,后肘。
肉質不同,烹飪時吃法不同。吃豬肉,不同地方肉的味道不一樣。豬里脊肉最嫩,后臀比較老。炒菜買前后臀尖;燉著吃買五花肉;炒瘦肉最好過脊骨;做餃子和包子,要買前臀尖。
此外,宰殺家豬的不重要部位所產生的豬的耳朵、腳、鼻子、頭、舌頭甚至內臟,甚至血液,也可以和其他蔬菜一起炒成菜肴。
例如:
豬皮 性味甘涼,含有膠狀成分,可以滋養肌膚。豬皮煮成果凍,可以使人的皮膚光滑細膩。
如果豬胰 治療白癜風,可以用一個豬胰腺,用酒浸泡一個小時,用熟食蒸。
豬蹄 性味甘咸,有補血、通乳、斂瘡的作用。可用于產后缺乳、癰腫毒等。
事實上,除了鮮肉,加工豬肉 的豬肉也被大量加工,制成各種肉類罐頭、火腿、香腸、臘肉、肉松,甚至寵物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