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上,關于原漿酒的討論很多,有網友提出:“真正的原漿酒是不能喝的,不勾兌就喝原漿酒對身體不好,因為白酒是有標準的,酒體中的各種指標都只是合格,對人體的危害微乎其微。”那么,原漿酒到底有毒還是有害?
到目前為止,酒圈對原漿還沒有統一的定義。有人認為原漿酒是通過谷物和酒曲經過傳統工藝,固態發酵蒸餾而成的原酒,沒有經過任何勾兌工藝,也叫基酒。這個概念似乎已被普遍接受。我們今天不討論這個定義;首先,我們仔細梳理一下原漿的歷史。
祖先的酒是原漿。
說到原漿酒的起源和發展,答案可以在歷史中找到。民國的時候沒有原漿的概念,因為所有的酒都是原漿。店前店后的私人酒莊,用的都是自己的配方和傳統工藝,釀出來的酒各有千秋。沒有食用酒精勾兌,更沒有任何香精香料。
原漿與勾兌――一段被大多數人誤解的歷史
原漿的出現和“勾兌”這個概念有關。然而,勾兌的發展史卻被大多數人誤解了。20世紀50年代,瀘州老窖開創了“勾兌”的概念。在香精香料尚未成熟的年代,當時的勾兌就是用不同的劣酒來使酒的味道穩定。
據說最早的勾兌是在酒壇里進行的,挑選兩壇酒互相彌補缺陷。這樣才能保證酒的質量穩定。畢竟酒是商品,沒有消費者自己想喝的酒。每批味道都不一樣嗎?
所以初期勾兌是為了穩定酒的口感,用原酒和原酒掛鉤。但建國初期,國內糧食供應非常緊張,白酒行業是用糧大戶。按照當時的生產水平,生產一噸白酒大約需要3-4噸糧食,醬香型白酒的糧食消耗更高。
因此,1955年,地方工業部在山東煙臺提出了“煙臺釀酒操作法”,用干紅薯作為代用品生產酒和酒精。1956年,輕工業部提出釀酒工業的題目是“酒精與白酒勾兌”。但酒精要做白酒,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賦予其傳統工藝白酒特有的香氣。
20世紀50年代,中國生產了很多“三精一水”產品(酒精、香精、糖精)。三益水白酒的香味類似于噴漆用的“香蕉水”。人們對這種氣味極其反感,所以一投放市場就被冷落。
然而,隨著“酒精釀酒”技術的不斷進步,酒用香精香料也開始在技術上逐漸發展,擺脫了人們以前“香蕉水”的陰影。客觀地說,在當時中國經濟還很落后的情況下,“酒精兌白酒”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糧食,也讓老百姓喝上了便宜的酒。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酒精勾兌的技術早已成熟,國內大部分酒廠都采用酒精勾兌作為低端產品推向市場。但當時網絡信息還不普及,老百姓根本無從得知自己喝的酒是不是用酒精勾兌的。
但90年代末秦池的酒勾兌事件,再加上當時震驚全國的“工業酒精勾兌”假酒案,讓人從此對“勾兌”深惡痛絕。
因為我不信任勾兌,所以原漿受歡迎。
勾兌,在20世紀50年代,指的是酒與酒的勾兌。隨著“調酒”技術和香精香料的普及,這個原本中性的詞現在變成了貶義詞。
其實就像我們日常做飯醬油,喝飲料都含有添加劑一樣;勾兌酒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合理添加食用香精香料是安全的。你不必聞它。
但是,如果中國白酒能夠明確標注:傳統工藝釀造/新工藝釀造(即勾兌),那么就不會有那么多混淆的概念了。但現實是:賣羊頭狗肉的酒廠太多了。他們聲稱自己賣的是糧食酒,其實瓶子里裝的是食用酒精和香精產品。面對如此混亂的市場,普通人既迷茫又無奈。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原漿酒的概念變得風靡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