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名酒的歷史,就是一部“興衰史”。我們可能經常會宣傳我們的酒是中國八大名酒、十三大名酒、十七大名酒之一。聽起來很神奇,但大多數人其實不知道所謂的八大名酒、十三大名酒、十七大名酒是什么意思,這些名酒是怎么來的?
今天,我們來談談:中國的名酒是怎么釀造的?
為了振興釀酒工業,輕工業部于1952年在北京舉辦了第一次全國品酒會。白酒有四種,分別是:茅臺、汾酒、瀘州大曲、西鳳酒。
1963年10月,由輕工業部主辦的第二次全國鑒定招待會在北京舉行。這次品酒會比上一次好得多。不僅制定了品酒規則,所有參賽的葡萄酒都是當地權威機構推薦的,大大避免了滄海明珠事件的發生。
本次評酒會共評選出八種白酒,即老八大名酒,分別是:汾酒、五糧液、顧靖酒廠、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茅臺、西鳳酒、董酒。
1979年8月,由輕工業部主辦的第三次全國鑒定招待會在大連舉行。這次鑒定會吸取了前兩次的經驗。準備非常充分,組織嚴密,方法科學,評價合理,令人信服。尤其是白酒品評,其歷史作用是顯著的,是我國白酒品評史上的里程碑。這八大名酒是:茅臺、汾酒、五糧液、劍南春、顧靖酒廠、洋河大曲、董酒和瀘州老窖特曲。
在值得注意的是:,的歷史環境中,顧靖集團紀念第二屆全國評比金獎,弘揚徽商精神,也緬懷1979年。《勿忘我倡議記》中的顧靖人還結合了現代年份原漿獨特創新的釀造工藝,匠心獨運地釀造,于是產生了我們的1979年顧靖貢酒年份原漿窖藏。
1984年和1989年,分別舉行了兩次國家級鑒定招待會。
這個時候很多酒企已經市場化運作了。看到國家鑒定會對企業的宣傳效果這么好,很多企業開始想盡辦法做榜單,所以最后兩屆鑒定會的質量相比之前有所下降。
1989年以后,中國的釀酒業已經成熟,沒有必要刻意鼓勵其發展。因此,國家停止舉辦全國品酒會。因此,1989年后,鑒定會取得了巨大成功。
與今天先進的技術理念和設備技術相比,幾十年前的國家鑒定黨顯得格外“簡單”。當時我們甚至沒有給名酒頒發獎牌或證書,只是公布評選結果。即便如此,那些名酒依然是業內極品,可見當時品鑒會的“含金量”。雖然雞尾酒會已經不舉辦了,但它的影響至今依然存在。
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不同的習俗,塑造了不同的飲食文化,但“好酒”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產物。隨著歷史的演進,酒顯禮,酒顯情,經久不衰,傳承至今,孕育了中華兒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中國人的餐桌增添了不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