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從前段時間寫周記開始的。當時我在周記里寫道,雖然我喜歡歷史,但是對于哪個朝代,哪個世代,我還沒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所以我選擇了明朝。
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直到1644年朱由檢去世。276年后,有16個皇帝。年齡最大的是朱元璋,70歲去世。古代人生七十歲,朱元璋長壽。按孔的話說,朱元璋也達到了“七十而為之,不逾矩”的境界。然而,最年輕的是Xi朱總尤肖,他只活了23歲,這是一個遺憾。明朝16位皇帝的平均年齡是42歲。(朱允炆在靖南戰役中失蹤,所以把它當作25歲:1377-1402。)且平均任職年限為17年。崇禎朱由檢雖然是亡國之君,但他的執政年限也達到了平均水平。明朝16個皇帝中,有8個沒有達到平均水平。(英國皇帝朱祁鎮,如果不按正統、天順兩朝的執政年限來算,也沒有崇禎那么老。)明朝276年,16位皇帝的平均執政年限是17年,但執政最長的是神住朱翊鈞48年;(今年在中國封建帝王統治排行榜上排名第4。)最短的是光宗朱常洛執政僅一個月,序號還沒來得及用就死了。先來認識一下明朝的16位皇帝,從老大朱元璋開始。
朱元璋(1328-1398)原名興宗,字郭蕊,別號崇巴。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開國皇帝。(連劉邦都是小亭長。)他的童年也很悲慘,但他卻成了明朝的拓荒者。他無所不能,剛毅勇敢,他治理國家和控制人民的技巧是所有帝王之首。就像李老師對朱元璋特長的評價:有才華,敢作敢為,只是治國無方。膽大,只要開國皇帝基本都符合這個標準,尤其是朱元璋。但開國皇帝大多治國兇猛,或者都不如朱元璋。比如“胡和藍玉”一案,朱元璋居然殺了五萬人左右,真的夠狠,夠猛,甚至更殘忍。就算打一場戰爭,有時候也可以說大部分不會死五萬。他哥哥殺了五萬。朱元璋一生勤勤懇懇,事必躬親,一絲不茍。他平均每天親自審閱150多份奏章,裁決400多個案件。真的很難。我想我也做不到。覺得朱元璋當皇帝挺累的。如果明朝皇帝都像他一樣,估計今天也不會有這么多貪官污吏了。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惠帝,朱標的長子,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1377-1402)。這位小哥哥的命運真是悲劇。當了四年皇帝后,他被他的叔叔朱迪趕下臺。其實也不能怪他。我只能怪他老子和他老子。我之所以怪他老子朱標,是因為朱標死得太早,導致他的兒子朱允炆管不了叔叔們。我責怪老子的父親朱元璋,因為朱元璋給他的孫子朱允炆留下了一大群藩王叔伯,如王艷、王寧、秦王、王進等。如果你想知道朱允炆有多少藩王叔伯,我只告訴你朱元璋有26個兒子,給朱允炆留下了一批文官,(其實都是打仗的傻子),比如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年輕時繼位的朱允炆,善良溫和,治國有方,卻被叔父朱迪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趕下了臺。你不能真的責怪他。先說那個以“京南”之名罷黜侄子的。
明朝第三任皇帝朱迪(1360-1424)做出了客觀公正的評價。朱迪的確是那個罷黜了他的侄子,自己當上了皇帝的人,因為這是事實,但朱迪也是一個有著偉大才華的皇帝。他能上馬打仗,下馬治國,因為這也是事實。朱迪繼位后,為了形式,遷都北京,親自為明朝鎮守北門。因為只有北方是明朝最受外族威脅的地方,也是朱迪最早的封地。在統治時期,有謝晉、姚、王晶、鄒驥等。被要求寫《永樂大典》,這是朱迪最著名的東西。朱迪為明朝保家衛國,五次出使蒙古,最后死于第五次歸程。他遠征漠北,安定邊疆,為明朝消滅外敵入侵,為明朝的“仁政宣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接下來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仁宗,朱迪的長子:朱高熾(1378-1425)。但是朱高熾的祖父朱元璋親自授予他燕王的稱號。但是他的父親不喜歡他,想把皇位傳給他的弟弟朱。然而,朱高熾生了一個好兒子,朱瞻基,很受朱迪的歡迎。此外,在明朝大臣和法規的支持下,他終于當上了皇帝。朱高熾繼位后,發揮才干,改革行政,從寬處罰,重農自救,體恤臣民。由此,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安定繁榮的時期,這就是仁政宣政的開始。遺憾的是,朱高熾上任僅9個月就去世了。以下是明代“仁政宣傳”的創制。
朱瞻基(1398-1435),明朝第五任皇帝。朱瞻基從小受到寵愛,又聰明又勤奮,比他的父親朱高熾好得多。他繼位后,擁有明朝最強的內閣集團“三陽”。“三陽”是指楊士奇、楊蓉和楊普。朱瞻基在任時,謙謙有才,重用賢才,開創了明朝最鼎盛時期的“仁政宣和”。
雖然朱瞻基創造了“仁政宣統”,但他的兒子,明朝第六任皇帝朱祁鎮(1427-1464)卻沒有他那么能干。朱祁鎮九歲時登基。十四年后,聽信太監王鎮的話,在土木堡之戰中被俘。后來在以楊珊為首的歡迎團中回國。回國后,他被弟弟朱祁鈺囚禁在南宮。七年后,在大臣徐宥箴、石亨和曹吉祥的幫助下,他登上了王位。8年后,38歲的他走完了特殊的一生。他的一生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他的哥哥在中國424個皇帝中比較特殊,從皇帝到清朝的宣彤,從皇帝到俘虜,從俘虜到俘虜,從俘虜到皇帝。太神奇了。沒辦法。我只能說他哥哥當皇帝的日子很苦。看這人的廟名是“英宗”。是因為他在生活中扮演了一個睿智的角色嗎?(廟號是封建皇帝死后在祠堂祭拜時的廟號。也用來稱呼皇帝。)而且這個人的兩個頭銜也很特別。第一個皇帝的頭銜是“
正統”;第二次當皇帝時的年號是“天順”。從這兩個年號中就可以看出這位老兄當皇帝時,有點心虛,竟用正統、天順來自我安慰。看他祖宗們用的年號。朱元璋是洪武,朱棣是永樂。看出區別來了嗎。接下來說說英宗朱祁鎮被俘后,接替他位置的弟弟代宗:朱祁鈺(1428—1457),也是明朝第七位皇帝。這位仁兄本來不想當皇帝來著,可是沒辦法,他哥被俘虜,他侄子還沒斷奶呢。在這種情況下,這位仁兄被逼上臺了。上位后重用于謙,保衛了北京,并且打退了蒙古軍隊,這為迎接他哥哥英宗朱祁鎮做好了基礎。他雖然有點不想迎接他哥哥英宗朱祁鎮歸國,但是后來還是接回來了,并且沒有加害他,還讓他留在北京,這也算難能可貴了。這比起南宋宋高宗趙構強多了,宋高宗趙構不論大臣如何勸說,他就是不迎接二帝(二帝是指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回朝,為此還殺了岳飛。再回頭想想這代宗朱祁鈺確實夠難能可貴了。
下面這位是英宗朱祁鎮之子,代宗朱祁鈺之侄,也就是明朝第八位帝王憲宗:朱見深(1447—1487)。憲宗朱見深18歲登基,繼位之初,勤政愛民。但是好景不長,之后就迷于神仙、道教和長壽秘術,縱情聲色和貨利之樂。憲宗朱見深一生有兩件事讓人不解,一是專情于肥胖的萬貴妃,二是專心于方術。憲宗朱見深成化(憲宗朱見深的年號,年號是皇帝就位時選擇吉祥詞語來紀年的方法)后期,荒唐昏聵。手下的內閣大臣和六部尚書被諷刺為“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三閣老是指:萬安、劉翊、劉吉;六尚書是指:尹祎、殷謙、周洪謨、張鵬、張鎣、劉昭),意為大臣們如同木偶紙人,光占著位置不干活。這也反映成化后期的政治昏庸。不過,憲宗朱見深最后一個遺愿,給他的人生添加了最為亮麗的一抹色彩,那就是不要在一人殉葬,并且還告訴他兒子今后也不能再有這樣的事。這當皇帝當道人生的最后關頭竟有如此之舉,也算是可敬了。
下面接著說憲宗朱見深之子,明朝第九位帝王,他可比他老爸強多了,他就是孝宗:朱佑樘(1470—1505)。要想了解朱佑樘,還要先了解一下他母親紀氏的來歷。紀氏是憲宗成化年間都察院都御史、遠征指揮官韓雍在兩廣叛亂和斷藤峽之戰后被俘虜的當地土民。后紀氏被安排做宮女,有幸被朱見深臨幸,于是就生下了朱佑樘。孝宗朱佑摚幼年非常不幸,又由于母親身份低微出生于冷宮,立為太子后又受到萬氏的威脅。長大之后,勵精圖治斥逐了憲宗時期的佞臣和外戚,重用賢臣,減輕停役,及時賑濟水旱災害,興修水利,開創了明朝歷史上“弘治中興”的大好局面(弘治是孝宗朱佑樘的年號)。
孝宗朱佑樘是明朝中葉以后少有的明君。但是他的兒子武宗:朱厚照(1491—1521)卻是一個昏君,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朱厚照繼位后,寵信太監劉瑾,佞臣江彬。一生還縱情聲色,被后代稱為“風流天子”,他的特長就是玩樂,并且設立了豹房,建鎮國府。他一生不喜歡待在皇宮里,總想著出去玩,這和隋煬帝楊廣有些相似。最后是落水染病而死,只能說他只知道旅游,沒有安全意識。給后代皇帝當個反面教材還是不錯的。
武宗朱厚照雖然風流,但是一生沒有留下一子。死后就有他堂弟世宗:朱厚熜(1507—1566)繼位。世宗朱厚熜是武宗朱厚照親叔叔朱佑杬的兒子。世宗朱厚熜繼位后,就發生了“大禮儀之爭”。這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后以朱厚熜勝利告終,這當了皇帝在不能勝利那還了得。在這大禮儀之爭中被貶的官員中,有位名人,那就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楊慎。世宗朱厚熜在位期間崇信道教,寵信道士邵元節和陶仲文,為了制仙藥,大量用少女做“藥引”。宮女們實在受不了這種折磨,私下商議殺死朱厚熜,于是就上演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壬寅宮變”。另外世宗朱厚熜的昏庸還能從明朝第一清官海瑞的罵聲中聽到,海瑞曾經罵道嘉靖(世宗朱厚熜的年號),“嘉者,家也;靖者,凈也。嘉靖,家家凈也。”朱厚熜雖然當皇帝不怎么樣,但是這位老兄在位的年數可不短,成為繼神宗朱翊鈞之后明朝在位年數最長的一位45年。那這位老兄的年齡自然也小不了,成為明朝16位皇帝中,年齡排行第三名,第一名是朱元璋70歲,第二位是朱棣65歲,朱厚熜以60歲名列第三。
世宗朱厚熜自己不怎么樣,但是他有個兒子卻比他強,就是明朝第12為皇帝穆宗:朱載垕(1537—1527)。穆宗朱載垕執政六年,仁弱寬厚,在內閣徐階、李春芳、高拱、張居正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太平無事,比他老爸要強點。不過這位朱載垕先生私生活不是太好,長時間的縱欲享樂,最終是耗盡精力而死,享年36歲。36歲看起來是英年早逝,不過明朝的16位皇帝有8位都是三十多而亡,他也算隨了大眾了吧。不過離明朝16位帝王的平均年齡42歲,還差6年。這6年正好是他的執政年數。看起來有些事情轉變成數字表示,還真有點奇怪。
接下來給大家介紹明朝有名氣的皇帝神宗:(1563—1620)朱翊鈞。朱翊鈞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不過大家對他的年號都應該不陌生了,他的年號就是“萬歷”。萬歷皇帝執政48年,是明朝執政最長的皇帝,雖然執政時間很長,但是他并沒有吧大明朝帶向繁榮,相反,他把大明朝領導了滅亡的邊緣。正如《明史》對于神宗的蓋棺定論的表述“論者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神宗朱翊鈞執政48年,這在中國封建帝王執政年數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名。第一名是清朝康熙執政61年,第二名還是清朝乾隆執政60年,第三名是西漢漢武大帝執政54年,這第四名便是神宗朱翊鈞了。前三位執政年數都很長,并且都把自己的王朝帶到了繁榮,而萬歷和他們相比,確實有點丟人。神宗朱翊鈞雖然執政48年,是明朝皇帝中執政最長的一位。但是他兒子確實明朝皇帝執政年數中最短的一位,僅執政一個月,連年號還沒來得急用,就掛了。
他就是明朝第14位皇帝光宗:朱常洛(1582—1620)。這位仁兄,在沒當皇帝時,備遭冷落,身為太子時還是備遭冷落。當上了皇帝之后,卻執政一個月,真是讓人同情。雖然執政一個月,明朝三大宮廷疑案都讓他給遇上了。什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全遇上了,看上去老天對他是如此“眷顧”啊。
下面這位是明朝倒數第二位皇帝,也就是光宗朱常洛之子,明朝第十五位帝王熹宗:朱由校(1605—1627)。熹宗朱由校執政七年,崇信宦官魏忠賢,魏忠賢作惡多端,自稱“九千歲”,給大明王朝帶來了寥落。朱由校不喜歡理政,卻喜歡搞土木工程,這也是中國封建帝王中的特例。明朝帝王不多,特例到不少,真是有個性的王朝,這位老兄要是生在現在,以他的特長土木工程也能找到工作。
下面是明朝亡國之君,光宗朱由校之弟,也就是明朝第16位帝王思宗:朱由檢(1610—1644)。大家可能對他的年號更熟悉,那就是“崇禎”。我本不想用“亡國之君”來形容朱由檢,因為他當政17年,非常努力治國,并且繼位之初就殺了魏忠賢,為明朝除一大害。即使是在明朝滅亡之時,他也沒有選擇南逃,而是為大明朝的滅亡負了責任自判死刑。自判死刑這招讓我想起了韓國第八任總統盧武鉉,也是跳崖自殺,自判死刑。思宗朱由檢臨死時,衣襟上還寫著“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見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割,無傷百姓一人。”一個臨死的君王在上吊之時,還能想著百姓,就足以證明朱由檢還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君王。所以這是我不想用亡國之君的原因。但是,歷史是不講感情的,講感情的不是真歷史,朱由檢是亡國之君已成事實,無法改變。這也是我不想用卻用“亡國之君”的有原因。思宗朱由檢自己不想做亡國之君。可是先人留給他的確實是一個爛攤子。這讓我想起了東漢亡國之君漢獻帝劉協,雖少年睿智,但先人留給他的也是個爛攤子,憑一己之力根本無法阻擋歷史的滾滾車輪,可悲、可嘆。雖然朱由檢接下的攤子比劉協好一些,但是也好不到哪去。當政17年,內閣大臣換了50人也沒找到能力強的。不過就用人而言,也有人說他不會用人,17年竟換了50位內閣大臣。在這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滿清為患,看來這大明朝氣數已盡,朱由檢也無力回天了。吳思先生說過“王朝的更替則是對過度失衡的狀態的自我校正機制。”明朝后期的狀態一失衡,失衡的不能控制的時候,正好讓朱由檢趕上,亡國之君的罪名,就落在他老兄身上了。
就像漢獻帝劉協,東漢亡國可以說不是因為他而亡的。可是他偏偏趕上東漢氣數已盡的時候,那亡國之君的名聲就得背。沒辦法誰讓你點背。中國封建王朝就是政治斗爭的時期,而明王朝只是這政治斗爭中的一段。這就讓我看清了政治斗爭的目的,所謂政治斗爭,說穿了也就是人事的變更,權力的均衡,利益的再分配和人際關系的重新調整。“人事”、“權力”、“利益”和“人際關系”,這些東西,我想足以證明斗爭的誘惑力。大明王朝歷經了276年。可能沒有達到朱元璋的預期的年數,不過276年在封建王朝中已經不錯了。比起西漢、東漢、北宋、南宋、以及清朝都要長。所以朱元璋也不要難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