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神酒歌》,汾酒加群,快完了。汾酒集團的產品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一時間,媒體紛紛跟進報道,集團的產品顯示出了存在感。
曾經如日中天的集團產品,因為各種原因走到今天的局面,是逐漸積累形成的。同行業競爭一直讓汾酒廠飽受詬病。
汾酒集團白酒資產19年底全部注入上市公司,同業競爭成為歷史。之后標注了股份公司還是標注的不一樣,還沒有看到曾集團的最新產品,還是個未知數。山西省內的消費者對股份和集團產品一直很清楚,山西省外的消費者不知道能不能區分。
近幾年一直在生產的集團產品公司有白宇廠、汾青廠、寶泉涌、神泉涌、酒業開發區有限公司
白宇廠基本上是個性化品牌,汾酒廠是杏花村的系列產品,比如杏花村-清福-老酒,寶泉涌汾牌和個性化,神泉涌金盾系列產品,而酒業開發區有限公司是杏花村的系列產品。
它有以下特點:沒有大件物品,單個SKU百萬箱是不可逾越的坎;原漿、原漿等一堆概念;杏花村清福產品老化,雖然價格大眾化,但性能不理想;芬牌系列,包裝精美,掃碼價格虛高;除了個人開發者每單幾十萬盒,每單2-3萬盒多一些,5000-1萬盒少一些;杏花村主品牌產品太多,分不清;大商家稀缺,多為中小商家;沒有基地市場,撒胡椒面,專注外匯銷售。
回想2000年左右,汾酒集團產品大量上市,那時大單品已經司空見慣,基地市場遍地都是。
金九,曾暢銷陜西除通朔、朔州外。一個地級市一年賣幾千萬是很常見的。之后退守臨汾、長治、晉城。它曾經有一個幾百人的營銷團隊,始終沒有擺脫退出歷史舞臺的命運。
老根風在白家、晉中、呂梁、晉城等地刮起,年銷量最多時達250多萬箱。產品升級沒有大的突破,離開是必然的。
盛極而衰的特佳,巔峰時只有20-30人,與勁嘉酒龐大的團隊完全不同,幾年就賣出了500多件。
杏花春,春春,25元價格帶,600ml山西先鋒,高峰時在太原只賣幾十萬盒,雖然風光不再,但在太原還是挺常見的。
杏花村福酒,僅運城一地年銷量就有60-70萬件,暢銷多年,后來被汾陽王酒取代,汾陽王被牛欄山取代,牛欄山被金泉取代。運城白酒品牌的更替是山西白酒市場變化的縮影,也見證了集團產品從巔峰到低谷,從市場主流到缺乏存在感的真實歷程。
汾酒集團產品的主要競爭對手已不再是汾酒集團的兄弟產品,而變成了汾陽王酒業、太原酒廠、牛欄山、紅星、瀘州老窖二曲、衡水老白干、包子酒、瀘酒、宴、紅谷灑、羊肉泡酒、綿柔尖莊等。
時代變了,環境變了,競爭對手變了。集團產品開發商只有銷售權,沒有品牌所有權。他們關注的是短期。與產銷一體的廠商相比,自然處于劣勢,存在感與日俱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