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五糧液的命名。你知道五糧液的原名嗎?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五糧液原料的事情。
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我們總喜歡追根溯源,古法釀造,古作坊出售。但是,作坊式的工作無法成長。所以,當時還是車間作業的五糧液,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現代企業。
1952年,通過公私合營,在宜賓地區設立了李傳勇、長發盛、張萬和等八個古代釀酒作坊為“四川省宜賓酒廠,中國專賣公司”,1959年正式命名為“宜賓五糧液酒廠”。這也是現代五糧液公司的根本。當時公司面臨困境,但是沒有釀造技術。這時,退出酒界的鄧老又站了起來。他聘請宜賓專賣公司做技術指導,傳授五糧液的釀造技術,并根據季節的變化,創新性地調配糧食曲藥。可以說,此時的五糧液才是真正進入量產。
1963年,第二屆中國白酒江湖武林大會評酒會在北京舉行。五糧液憑借其色、香,尤其是余味悠長,被評選為中國八大名酒之一。
當時的五糧液雖然是名酒,但技藝并不完美。雖然很好吃,但還是有一股苦味,來源于原料中的蕎麥。直到1959年8月,一個叫劉培龍的猛人進入五糧液,他對五糧液的配方非常感興趣。劉培龍反復實驗,最后得出結論:小麥代替蕎麥做原料,既能減少苦味,又有小麥的醇香。在工藝流程上,也更加科學,易于操作。
但一方面是上師創立的百年秘方,一方面是新人學習的科學藥方。在講究古法的白酒行業,這是一場新與舊的碰撞。可想而知有多難。
直到1974年,五糧液的配方原料“蕎麥”才正式換成“小麥”。從此,五糧液的五大原料變成了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五糧液也成為了真正的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