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虎年。如今,在全國多家博物館舉辦的一系列圍繞虎文物的展覽中,虎枕等瓷枕展品已經成為“標配”。
古代人對美好夢想的追求,集中體現在有趣的瓷枕上。帶著揮之不去的溫暖去感受這些文物,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讓我們在新的一年里經受住虎虎生威的考驗,變得更加頑強,繼續渴望我們的夢想。
【虎枕中的秘密】
在上海博物館的虎年特展“中日3354年虎年春節虎笑展”中,有一個“金代黃土地蘆葦紋黑鵝虎枕”展出。據展廳文物介紹,這種瓷枕“臥虎形,以背為枕面,前低后高。”成型,由左右兩半粘合而成。虎身先畫白妝,后涂黃色,虎皮在黃色之上用黑色描繪,筆法生動。枕頭不涂黃,蘆葦紋白底黑雁。“彩畫全部完成后,施一層清釉,入窯高溫燒制。這個過程也叫釉下彩。虎枕主要流行于宋金時期的中原地區,其造型頗具特色,被認為能給我們的虎年帶來好運。
虎枕雖好,但還是硬,枕在頭下很難入睡。這就讓人懷疑這是不是古人的鐵頭,還是枕邊還有其他美女,讓人舍不得放棄。其實在古代,瓷枕的使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作為陪葬品,希望逝者安享長眠(此時軟硬已無障礙),另一部分專用于消暑(這里通常需要在枕面包裹軟布)。據文獻記載,當時實際上無論是虎枕還是一般的瓷枕都有使用。如《蘇門四君子》中的章雷曾寫過一首33,360,010-30,000的詩,其中“龔人作瓷堅青,故人贈我消炎蒸;“留涼風于室,涼于腦,驚于泥丸”這句話,證明了硬瓷枕因其“消炎蒸”的功效,成為古人夏季必備的寢具。
然而,除了為心靈解暑的功能,枕頭里還藏著什么玄機?北宋另一位學者劉智也寫過一首五言律詩,題目是《謝黃師是惠碧瓷枕》:“耒陽有奇枕,其形勝于獸。啊,親親你的眼睛,轉轉你的眼睛,你會有新的收獲。如果你持有世界的戒律,羊的品質仍然可以被蔑視。別想了,曲劍是我的老師。”這首詩的前四句解釋了虎枕的由來和威武的身姿,第五、六句用“羊皮”這個成語來調侃虎枕隱藏在兇猛之下的愚蠢。后兩句用了“邯鄲之思”和“冰壺枕”的典故,表達了自己不愿依附權貴、潔身自好的政治理想,講述了自己遠離紛爭、返璞歸真的人生夢想。
從這個角度來說,虎枕真的不簡單。它不僅可以消除熱氣和熱氣,還可以讓詩人抒發自己的情感,展示個人的情操。不愧是值得稱道的古代瑰寶。我們習慣了用場景來表達感情,卻用枕頭來珍藏感情,這還是第一次。讓我們來欣賞這里的美景。
【瓷枕中的邯鄲夢】
說到瓷枕,自然是用來睡覺的。睡得安穩之后,無論今人還是古人,都會經歷一種生理現象,那就是做夢。所以“思邯鄲”和“曲枕”這兩個典故,無疑與做夢有關。
《邯鄲記》出自唐代小說家沈吉吉的文章《虎枕》。故事講述的是唐玄宗開元年間,一個名叫陸的年輕人在邯鄲城外的一家旅館里遇到了道士陸翁
這個枕頭真的很神秘。陸某突然發現自己不在酒店,已經到家了。一是名門望族清河崔氏招他為夫,妻子美麗動人;之后獲得進士職位,受到唐玄宗的賞識和提拔,不斷升遷,做出了許多突出的成績。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兩次被貶,又奇跡般地復活了。我八十多歲的時候,兒孫成名,病死。當他感嘆人生無常的時候,突然睜開眼睛,發現自己還在酒店里,但是主人的小米還沒有蒸熟。魯在旁邊問他做了一個好夢。陸勝覺得很失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夢還是醒了。
呂翁的邯鄲青瓷枕沒有留下,卻留下了“白日做夢”這個成語。不僅如此,這個故事被歷代劇作家馬致遠、湯顯祖等改編,以《枕中記》 《黃粱夢》的名字在中國文學史上家喻戶曉,而故事中的“陸翁”也在全真教創始人呂洞賓身上得到了體現,成為了一個啟蒙的傳說。這些都使《邯鄲記》成為中國夢小說的經典。
對于親身經歷了北宋“新舊黨爭”、充分體驗了仕途沉浮的儒生劉智來說,平淡無奇或許是真的。于是,他想到了孔子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節衣縮食,飲水思源,可以屈臂枕枕,可以自得其樂。”而不義則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詩中‘曲臂枕’一詞出自《邯鄲記》,曲臂即臂。似乎在劉智的心目中,與其在一個讓人做夢的青瓷枕頭上休息,不如吃飽喝足,靠在一個人的胳膊上休息,做一個與富貴功名無關的樸實無華的夢,可以幫助人安眠。
難怪他會在生活中發出“不思邯鄲,但求師承”之類的感嘆。
【夢想成真,不如一枕】
從“邯鄲夢”的故事中可以發現,枕頭和夢在古人心中有著天然的聯系。有什么樣的枕頭,就能有什么樣的夢想。鑒于這種想法,宋元時期的古人開發了大量與夢有直接映射關系的瓷枕,方便所有做夢者各取所需。
在瓷枕盛行的宋代,除了最常見的長方形枕外,還有很多如意形、元寶形的枕流傳下來或出土。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對夢的內容的主觀意志。但與這些簡單的瓷枕相比,當時出現的人物枕以獨特的造型和內涵,用物質的方式展現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變遷和人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在這些人物枕頭中,以一個男孩的肖像命名的兒童枕頭是第一個。
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一個北宋定窯的童枕。這個瓷枕生動地刻畫了一個活潑、天真可愛的男孩躺在長沙發上的形象。瓷枕上覆白釉,底座素色。
無釉,以孩兒背作枕面,兩臂環抱墊起頭部,右手持一繡球,兩足交叉上翹,身穿長衣坎肩,印團花紋。臥榻為長圓形,榻邊模印花紋,四面開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龍,相對的一面光素,其余兩面凸起如意頭紋。孩童眉清目秀,炯炯有神,神態自然,刻畫極為傳神,不僅讓我們看到工匠的用心與技巧,也分明看到了宋、元民俗中祈子、宜男的文化內涵。除了這類,孩童呈俯臥狀、以背部作枕面的造型外,當時還有一類將孩童塑成側臥狀、上托荷葉形枕面的孩兒枕,也很流行。有學者研究,這類具有荷葉枕面的類型,很可能與宋代七夕風俗中小兒執蓮葉效顰磨喝樂(佛教中稱摩睺羅,即化生童子)的習俗有關。總體上講,這兩種造型的孩兒枕其實可以歸為一類,本質上都反映了宋人思維中生育子嗣、多子多福的傳統生育觀念。古人正是希望通過“瓷枕—夢境”這一實踐方式,來獲得“夢想成真”的交互效果。
類似這種孩兒枕造型的,宋代還流行過一種侍女枕(或稱臥女枕),這類瓷枕有時為一體態豐盈的貴婦,有時又為一女童側臥于橢圓床榻之上,雙腿彎曲。一般左臂彎曲枕于頭下,右手疊左臂下方,有的造型也可能類似孩兒枕一樣,手持蓮葉枕面。至少由此來看,在古人的夢境中,(除開佳人入夢這一俗民主題外),至少對男孩、女孩都有期待;祈求兒女雙全的愿望,古今一理。
【枕中還有仙境】
如果說多子多福、兒孫滿堂只是古人“夢想”中的普遍需求,那么在滿足這一常規操作后,就要進入更高一層次的精神需要。正如“邯鄲夢”中的盧生,在經歷宦海沉浮、八十而終的圓滿之后,依舊表現出的悵然若失那樣,若能在人生“之后”繼續永享天福,就成為古人進一步的追求。而這樣的精神訴求,同樣也體現在瓷枕之中。
宋、元之間的瓷枕除之前談到的幾類以外,還有一種極為精美,造型非常獨特,并引人入勝的類別。此類瓷枕便是人物樓臺式瓷枕,其中最經典的或許是1981年安徽岳西縣出土的一件,元代青白釉建筑人物瓷枕,曾入選《中國文物精華》(1984)。
這枚瓷枕胎質潔白,通體呈橢圓形,施青白釉,瑩潤光亮,清雅秀麗。枕面似一片翻卷的荷葉,兩頭上翹,中間微凹,飾棱形“卐”字紋,周邊裝飾卷云形連弧紋。枕身為樓臺之狀,制作者以塑雕和鏤雕的手法,營造祥云環繞樓臺亭閣、玉宇瓊樓景致,正合“仙人好樓居”的古意。瓷枕內部塑有人像共計十八尊。
正殿神臺之上端坐為一男性,高冠長袍,左右各有一個侍從拱手而立。階下分立男女二人,手捧仙桃進貢。屋檐枋頭都裝飾均以如意云紋,宮門上珠簾垂掛,正殿兩側透雕銅錢紋隔扇。殿外有勾欄環繞兩側回廊,中有菱形鏤孔,若祥云之狀。背面亦有神臺,宮殿布局與正面相似,裝飾上略有差異。神臺上端坐一女性,鳳冠霞帔,左右各有侍從,臺下為一碩大供爐,擺滿供品,兩邊使者似為胡人、仙人裝束。
除了前后神臺主座二人,侍者四人、貢使四人,一共十人外,還有八人。他們或各持寶物、或兩兩相對私語,都神情各異,裙帶飄忽、惟妙惟肖。難怪有學者認為,瓷枕所表現的可能是八仙為玉帝、王母祝壽的情景。
這類人物樓臺式瓷枕顯然為人們的夢境打開了另一個窗口,進入玉帝、王母的世界,分享仙桃、仙丹,與眾仙人共享齊福。好比張耒在《謝黃師是惠碧瓷枕》的后半闋又寫到的那樣:“夢入瑤都碧玉城,仙翁支頤飯未成……不如華堂伴玉屏,寶鈿敧斜云髻傾。”對古人來說,這一夢想甚至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所建首山宮、章安宮、光明宮,作千門萬戶,以邀西王母降臨的盛景。
與之相仿的,還有上海博物館所藏“五代白釉鏤雕宮殿人物枕”。它雖然沒有后出的岳西瓷枕那么精致,但同樣別致,獨有韻味。這件瓷枕通體施白釉,枕面作如意頭形,刻滿纏枝花卉紋,兩側微微上翹。枕面下方是仿木結構建筑的宮殿形平座,門窗門拱、基址臺階都塑造得形象逼真。宮殿建筑前門緊閉,后門半開,一個夫人側立于門前。這件瓷枕早于岳西出土瓷枕,但意蘊相通,且更加簡明:在此夢里宮殿中,自有無盡妙處。這類被統稱為“啟門圖”的通幽形象,不但見于瓷枕,還屢屢見于石窟、佛塔、經幢、舍利函、銅鏡、玉器、卷軸畫,甚至墓葬、石棺之上,足以引起人們無限遐想。
在金元以后,或許是瓷枕工匠在技藝上有了新的突破,或者是使用者對夢境情節有了具體要求,這類以“仙人半啟門”造型風靡一時的枕頭,又出現了新的變化。在所有那些繼承者當中,最具特色的應該就是磁州窯“戲曲故事”瓷枕。這一更加簡約的版本,用豐富的人物造型和樸素的裝飾風格,留下更多有關古人夢想的真材實例。那些枕面開光上所描繪的動人情節,與其說是某些具體的歷史故事,不如說,更像是人們私人定制的獨家美夢。
【每個美夢中都有一個夢境守護者】
說了北宋定窯的孩兒枕,說了元代青白釉建筑人物瓷枕,也從黃粱一夢,說到“仙人半啟門”,這些瓷枕都以其有趣的造型,精美的工藝,形象的構思,向我們訴說了古人的夢境與夢想。如果說這些瓷枕憑著自己本身具體的模樣,就足以讓我們了解它們的主人想要從中獲得什么美夢,那么回到本文開頭的虎枕。枕著這些“羊質虎皮”猛獸姿的古人,是要做個與虎共舞的好夢嗎?
答案顯然不是這樣的,古人的邏輯還是講究基本法的。按照東晉葛洪的民間偏方大全《肘后備急方》(卷一)“治卒魘寐不寤方第五”所言,有關針對‘做噩夢’的治療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方以虎頭枕尤佳”。為什么虎頭枕能治噩夢?葛洪還又寫了一本《夢林玄解》,其中提到:“霍幢真人秘授‘虎枕法’,能令神魂寧守,妖夢不見,延年養滎,升仙誕道之要也。”
葛洪為什么對“虎枕”這么有研究呢,因為他不但是《肘后備急方》《夢林玄解》的作者,還寫了一篇“枕學”名著,《枕中書》。文中講述了古代仙人的來龍去脈,所住名山仙洞,福地洞天。對于想要入山的初學道者來說,作為林泉守護的老虎往往是對他們的第一道考驗。反過來,只有接受了老虎使者的檢驗,堅定了修道的意愿,才能找到進山“升仙誕道”的入口。
回到古人的夢境世界,既然美夢也被認為是進入仙境的渠道,那么化身為虎頭的瓷枕,也就有了守護夢境、阻遏噩夢的實際功能。正因為這些猛獸的值班鎮守,才保護了古代造夢者,安心遨游于美夢之境。當然,夢境守護者也不止于老虎,西域來的獅子有時也分擔一些老虎的重責,以獅形枕的模樣,一同為人站崗。
從虎枕、獅枕到“戲曲故事”瓷枕,從黃粱一夢到南柯太守,在歷史長河中,中國古人寫作了太多與美夢有關的故事,也創造了太多與之相關的文物。唯一不變的,是對美好夢境的追求,都濃縮在這枚有趣的瓷枕之中。
(作者:張經緯 為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來源: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