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從幼兒園讀到研究生的唐詩,杜牧的《清明》 算一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非要談寫作的“三要素”,這首詩的“時間”、“地點”與“人物”,其實是清楚的。鉆進“牛角尖”,杜牧在詩中只大致交待了一下“時間”,并沒有給出確切的“地點”與“人物”,當然也就談不上“杏花村”在哪,“牧童”是誰,這就有了解讀上的“后遺癥”。
(安徽池州《杏花村志》 中的《杏花村圖》 )
安徽人認為“杏花村”在池州,因為杜牧曾任池州刺史。明清 《池州府志》 、清 《江南通志》 、清 《貴池縣志》 ,以及清 《杏花村志》 、民國 《杏花村續志》 等文獻,都從不同角度證實杜牧 《清明》 詩吟的池州西郊的杏花村。問題是,明清時期再說大唐,能有多大的說服力?杜牧在池州當刺史,這么大的官,喝酒還要自己去問人?
(山西杏花村博物館)
山西人認為“杏花村”在汾陽,杜牧有詩 《并州道中》 :“行役我方倦,苦吟誰復聞。戍樓春帶雪,邊角暮吹云。極目無人跡,回頭送雁群。如何遣公子,高臥醉醺醺。”汾陽出酒,杜牧這首詩也寫了喝酒,問題是清明前后汾陽一般下雪,汾陽的酒家也不宜這么“壟斷”!
湖北人認為“杏花村”在黃州,因為杜牧轉任池州前曾任黃州刺史。黃州任上,杜牧寫了 《題木蘭廟》 詩,從黃州到木蘭廟,必經麻城的杏花村。杜牧是不是下基層時犯酒癮,這個就不好考證了。
江西人認為“杏花村”在上饒,杜牧曾任江西團練府巡官,清康熙 《玉山縣志》 載:“杏花村在縣治西隅,其地臨溪多杏花,故名。舊有歌館酒樓,而舟楫多泊其下,古人詩曰: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指此也。”杜牧到過上饒玉山,這個可能性應該是有的。
江蘇人認為“杏花村”在南京,宋 《太平寰宇記》 “升州”條:“杏花村在縣西,相傳為杜牧之沽酒處。”杜牧長期在離南京不遠的揚州做官,“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說的就是這段經歷。杜牧確實到南京喝過酒,但寫的詩是 《江南春》 《泊秦淮》 ……
越說越亂,“杏花村”到底在哪?解鈴還需系鈴人,最清楚的只有杜牧和那位牧童。“牧童”是誰?這個問題沒有一個人知道,可能連杜牧自己也不知道。杜牧的 《清明》 是文學作品,壓根就不是日記。“杏花村”“牧童”只是詩的意象,將“杏花村”“牧童”改成“桃花塢”“笠翁”也未嘗不可,但律詩的合轍押韻就成了問題,這才是詩人需要認真對待的。
今天各地爭搶“杏花村”,古人其實不是這個態度。安徽池州似與杜牧 《清明》 的情形吻合,但清代池州人郎遂編撰的 《杏花村志》 則稱:“‘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蓋從言風景之詞,猶如楊柳蘆荻洲耳,必指一村以實之,則活句反為滯相矣。”
這話說的,分明是在打后人的臉!
(杜牧書法《張好好詩》 )
粗略算起來,全國有幾十個地方在爭 《清明》 詩中的“杏花村”,理由都是杜牧曾在那里做過官,或是杜牧曾經“到此一游”。但真將 《清明》 詩理一理,打臉的就不是一個了――
杜牧的文集叫 《樊川文集》 ,是其外甥裴延翰所編, 《樊川文集》 中根本
就沒有《清明》詩。《清明》最早見于南宋孝宗時期編撰的類書《錦繡萬花谷》,該書《后集》“村杏花村”下錄有今天讀者見到的《清明》,小注“出唐詩”。但該詩沒有題名,也沒有作者。最早將杜牧標成《清明》作者的,是《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這本“千家詩”,舊題編纂者為劉克莊。
劉克莊是宋末文壇領袖,宋代距唐代也不遠,劉克莊說杜牧是《清明》的作者,比較可信。問題是《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乃福建書商盜用劉克莊之名編印,劉克莊壓根就沒干過這事。《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屬于“正宗”的“盜版書”!
《清明》詩的作者究竟是誰,不得而知。1992中華書局版《全唐詩補編》,沒有收錄《清明》,這才是應有的學術態度。
有學者認為,《清明》詩并非出自名家之手,最有可能是通文墨的南宋書商炮制。這個觀點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但邏輯上最為合理――偽造名家之作,爭奪名家之作,目的都是一個字:錢!
- 上一篇:熊貓酒42度綠瓶,熊貓酒店和長隆酒店哪個好
- 下一篇:牛肉干誰家好吃,牛肉干誰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