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才知道,勾兌酒“記號”就寫在酒瓶上,挑酒時看一眼就明白
過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很喜歡的事。一個10歲的酒徒被他23歲的侄子“教育”了。故事是這樣的。
除夕夜,酒友拿出存放了三年的牛欄山招待侄子。
但是,侄子毫不留情地說,那是勾兌酒。雖然酒友們極力否認,但侄子告訴他,只要酒瓶上有這個“標記”,就是勾兌酒。
我相信很多喝酒的人都是一樣的,雖然喝了無數的酒,但是如果說能否準確避免勾兌酒的話。
估計很多人可能會一直搖頭,因為現在勾兌酒太多了,到處都可以買到。超市,便利店,食堂都有。
偏偏純糧純酒好不容易聚在一起,連你都想不到!
喝酒的人仔細反思后才發現,難怪喝完酒會后有時會頭疼難受,有時第二天還會頭腦發暈。
想要避開勾兌酒很簡單,只要記住這個在酒瓶上的記號
很多有經驗的酒友喜歡通過看啤酒花或者蹭酒來辨別。但固液法白酒的發展日新月異,僅憑這種傳統方法很難區分。
所以這還是取決于產品執行標準號.
剛才我提到了“固液白酒”,其實就是勾兌白酒的釀造方法。產品執行標準號為“GB/T20822”,原料單上也會有食用香料等添加劑。
在才知道,勾兌酒“記號”就寫在酒瓶上,挑酒時看一眼就明白" onerror="javascript:errorimg.call(this);">固液法白酒和傳統純糧酒有哪些本質區別?
首先來介紹一下固液法白酒的大致釀造工藝,市面上常見的固液法白酒,如綿竹大曲、老四特酒和牛欄山等,不難發現他們的價格都比較便宜。
所以可以看出固液法白酒的釀造成本是很低的。
這種白酒是由食用酒精和不少于30%的純糧酒勾兌而成的,誕生之初就是頂著“性價比”、“省糧白酒”等頭銜做宣傳的。

要明白的是,不是釀造方式有了本質上的革新,而是“偷工減料”所以成本會低。
勾兌酒用到的食用酒精具體是什么制成的?
有別于傳統白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小麥,食用酒精是使用薯類、谷物等。
這幾種作物有著更高的出酒率,傳統白酒中清香酒的出酒率最高,但仍需要3斤糧食才可以出1斤酒,但食用酒精則更少。

好處就是成本低,出的酒賣的便宜。但壞處也很明顯,喝完會很難受。
因為這種釀造法的成本過低,高級提純進行的不徹底,所以如雜醇油這樣的雜質沒有被完全濾掉,所以不少勾兌酒才不會在自己酒瓶上標注產品質量等級。
大牌白酒中是否存在勾兌酒?
是存在的!就比如剛才提到的綿竹大曲,還有就是瀘州老窖二曲。
由此可見,品牌在選擇純糧酒的時候也是不能完全信賴的,難道不花高價就無法買到純糧酒了嗎?

其實不然,只要用剛才告訴酒友的方法,去超市都是能買到純糧酒的。
但是挑選過程又過于繁瑣,那么多的白酒挨著一瓶一瓶看也不太現實,下面就給大家推薦2款平價純糧酒,有喝過的酒友歡迎評論區討論一下。
第一、君中元私藏酒
敢于用時間去換白酒品質的一款優級醬香酒,從釀造之初的選糧階段,到最后的窖藏,整個過程要經歷10年的時間。

這款酒的釀造人是茅臺集團“榮譽廠長”李興發的徒弟曾傳政。
經過了10年的時間,優質的紅纓子高粱和小麥在坤沙釀造法百道工序的磨礪下初具醬香,在窖藏中口感“大成”。
這也印證不少人說的“醬酒是時間的藝術”這一說法。
這樣的做法得到了不少酒友的認可,但是由于在酒質上過分投入,導致燒錢太快,沒有余地再去請明星做宣傳,所以知名度不高。
嘗一口醬香純正且突出,品的就是有一股結實的“力量感”。
舌尖和雙頰有明顯的生津感,之后就是明顯的回甘,下喉沒有強烈的辛辣感,一口下去滿口生香,喝幾次后讓人心生“依戀”。
第二、口子窖5年

去安徽,行業也許會錯過古井貢,但口子窖一定是要品一品的。
這款酒是低度數白酒愛好者的“福音”,憑借著出色的酒質和親民的價格在不少同價位白酒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不少酒友的口糧酒。
口子窖選擇上等糧食,和傳統釀造工藝相得益彰。
口感上最大的特點是“香而不艷,綿而不淡”。不少低度數白酒雖然不辛辣,但在回味上多少會差點意思,但這款酒卻完美做到了折中。
酒液清澈透亮,濃頭、醬尾,喜歡的朋友可以去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