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賽時
汾陽是一個古老的地名,也是中國最早的釀酒起源地之一。周的谷子,晉的西河,唐的汾州,宋的汾陽,都點在這里。千百年來,汾陽的美酒猶如一股雄渾的洪流,一直在中國酒文化的長河中涌動。其與時俱進的酒質、迷人的酒感、優雅的酒韻,一直深受國人喜愛。無論從什么角度討論中國葡萄酒的歷史,都很難離開汾陽二字。
但汾陽酒的起源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不同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生產力的不同能量,在不同時期釀造出不同類型的“汾陽酒”。這一點可以從現存于世的汾陽酒器上得到印證。
新晉商酒莊集團葡萄酒博物館有杏花村葡萄酒歷史系列展覽。
酒是一種可消耗的液體。經過消耗和改變,它將不復存在。酒器和酒器是永恒的固體存在,它會一直告訴你歷史上出現過什么樣的酒。
所以,要想深入探究汾陽的歷史,就離不開汾陽的酒器。
幸運的是,在今天的汾陽,有這樣一座酒博物館,它以豐富的收藏和精彩的展示,告訴你汾酒的歷史和變遷。這個酒具博物館位于汾陽杏花村的新晉商酒廠群。
錦上酒廠的老板叫侯清泉。這是一個對汾酒充滿鄉土熱情的進取者,也是一個為汾酒歷史做出卓越貢獻的偉大收藏家。他把半生都獻給了漫長的酗酒史。
晉商酒業集團葡萄酒博物館建筑庭院
新晉商酒莊集團葡萄酒博物館樓院
現在,請和我一起走進新晉商酒莊集團的葡萄酒博物館,喚醒那些沉睡了千年的汾陽酒器。
01“汾清”酒具
自漢代以來,中國的糧食發酵酒蓬勃發展,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濁酒,也叫白酒(記住:不是今天的白酒),一種是清酒。都屬于中國早期的米酒。濁酒釀造時間短,用曲量少,酒濃濁,酒精度低,酒成熟快,貯存期短;清酒釀造時間長,酒曲量大,酒精度略高,酒體更清澈,保質期更長。就品質而言,清酒優于濁酒。
汾陽自漢代以來就能釀造高質量的清酒。
新晉商酒廠集團酒博物館收藏漢代清酒飲器
新晉商酒廠集團葡萄酒博物館館藏漢代清酒龍柄暖酒器。這時候,清酒可以暖著喝。
汾酒在歷史上很有名,最早出現在北朝,當時汾陽酒有了自己的名字,叫汾酒。卷《北齊書》-《文襄六王傳》詳細記載了北齊武成帝高湛給康舒王小語的信:我在晉陽喝了汾酒,你在河南喝了野卓酒,你我在遠方喝。武成帝北部的高湛于公元561年即位,在位四年。
“汾酒”一直流行到元代,品質得到提升,達到了黃酒的境界。但由于歷史的用法,元代汾陽人仍喜歡稱汾陽黃酒為“清酒”。這就是為什么新晉商酒博物館的元代酒瓶(現代稱梅瓶)上寫著“好酒”的原因。
元代汾青梅瓶,高28.5cm,最大腹徑14cm。瓶身有“好酒”二字。
02.宋明時代的汾酒梅瓶
晉商酒博物館收藏有宋、金、元、明各種梅瓶,數量眾多,引人注目。汾河流域有部分梅瓶代代相傳,可見歷史上以汾陽為核心的釀酒區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按照漢唐之間的酒品,沒有專門的酒包裝。雖然人們也用專制酒器盛酒,但很隨意,容器有大有小。宋代成品酒采取標準化措施,瓶裝酒被廣泛使用。每個瓶子都有相同的容積,從一升到三升不等。這樣,酒的使用就有了一個更精確的定量單位,而酒瓶專門用來盛酒
宋代人們逐漸將成品酒瓶稱為酒,有“大瓶”、“小瓶”、“銀瓶”、“京瓶”等名稱。其中,景瓶是一種高而細長的盛酒容器,宋金元明時期普遍使用,現代稱為“梅瓶”。
宋代茶沫釉梅瓶,高47.5厘米
晉代茶沫釉梅花瓶,高40.5cm
明代青花龍鳳梅瓶,高31
需要指明的是,宋金元明四代的梅瓶,大都是用來盛清酒或黃酒。明代中期以后,梅瓶逐漸發展為藝術品,就不再用作酒具了。
03.元代汾酒發展為蒸餾酒,使用了專屬的酒具
元朝時,中國酒界引進域外蒸餾法釀制出谷物燒酒,當時稱為“火酒”、“酒露”、“汗酒”、“氣酒”,或按譯音稱為“阿剌吉酒”,現代人稱之為白酒。
汾陽人率先開釀谷物蒸餾酒,時稱“汾州火酒”。至于“汾酒”一詞用來專指蒸餾酒,那是明朝晚期以后的事情了。
汾州火酒的酒度非常高,誕生之日起就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酒模式,甚至整個酒界不能再使用以前的所有酒具,必須重新配備器型很小的火酒酒具,于是,專屬于中國蒸餾酒的小容器、小酒壺、小酒盅和分酒器被開發出來。可以這樣說,判斷誰家首先開釀蒸餾酒,誰就要拿出最早使用的配套酒器,而新晉商酒具博物館則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這就是他們館藏的“元青花汾州火酒分酒器”。
元青花汾州火酒分酒器,高10.5厘米,最大腹徑9厘米,此器為新晉商酒莊集團酒具博物館鎮館之寶
位于汾陽杏花村的新晉商酒莊集團的酒具博物館,是我國大型酒具博物館中的佼佼者,這里不但以館藏豐富而著稱,更重要的在于館藏的酒器酒具能夠見證中國釀酒的時代變化,有助于中國酒史的斷代和研究。我們希望,新晉商酒莊集團的酒具博物館還能深入發掘,貢獻出更多的歷史精華。
作者簡介:王賽時,中國酒史學家,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酒史、中國飲食史的研究。出版過《中國酒史》等多部著作,填補了中國酒史研究的許多空白,在國內外學術界都有重大影響。
王賽時還致力于中國酒文化的傳播事業,曾為國內諸多釀酒企業制定過文化方案和博物館方案,參加過“中國酒都”、《中國名酒志》等國家項目的認證工作,并長期為源坤和酒育全國品酒師培訓班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