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世界上最治愈的東西
第一是美食,第二是文字。
當美食遇上詩人,
山珍海味,一粥一飯
紛紛化身為詩,
美食滋潤舌尖,文字溫暖心靈,
簡直妙不可言!
對詩人來說,
飲食是口腹之欲,是舌尖享受,
更是生活態度――
人生在世,美食與詩不可辜負!
蘇東坡――北宋首席美食博主
年輕時的《壯志凌云》蘇東坡,曾經飛黃騰達,但風華正茂之后,卻屢遭政治打擊,一生漂泊。但熱愛生活的他很少浪費時間去感受悲傷,走到哪里都吃,從豬肉到河豚,從荔枝到羊蝎子,體現了一個資深吃貨的修養。
我一生都在忙著笑,但我的舊事業變得可笑。
長江一帶,魚美,筍香連山。
客不妨外,詩人以曹浪水為例。
只可惜沒有任何幫助,但還是要管家壓酒袋的費用。
―― 《初到黃州》
秦只煮羊湯,龍轉有熊蠟。
―― 《次韻子由除日見寄》
無竹使人俗,無肉使人瘦。
不俗不瘦,筍子燉肉。
―石《于潛僧綠筠軒》
竹林外的兩三朵桃花,水里的鴨子,它們首先注意到了春天的暖春。
沙灘上長滿了艾草,蘆筍也開始發芽,河豚正準備逆流而上,從大海游回河流。
―― 《惠崇春江晚景》
據史料記載,蘇東坡喜歡吃河豚。有人請他吃,他嘆道:“死也值!”
浮山腳下的春天到了四點,橘子和楊梅第一。
一天300個荔枝,我是土生土長的嶺南人。
―― 《惠州一絕》
蘇軾當了大官,富了,就愛吃山珍海味;當你被降級沒錢的時候,嘴巴也沒閑著,吃著草根野味。不僅食物口味極佳,而且熱愛烹飪,能寫出許多精彩的詩句來評論和贊美食物。
骨灰級“吃貨”蘇東坡,北宋首席美食博主!
孟浩然――愛吃勝過愛生命
孟浩然可能是詩人的最愛。對他來說,愛吃勝過愛生活。財富和名聲不過是浮云。
這位老朋友準備了一頓美餐,并邀請我去他熱情好客的農場。
綠色的樹林環繞著村莊,綠色的山丘位于城外。
打開窗戶面對山谷菜園,遞過玻璃聊莊稼。
當第九個節日來臨時,請到這里來看菊花。
―― 《過故人莊》
相較于詩,于吃這件事,孟浩然似乎更風流。
公元727年,38歲的孟浩然心血來潮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他想當官,但是失敗了。幾年后,他又去了長安,還是失敗了,回到了襄陽。
孟浩然,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男人,竟然謀
不到一官半職,可把當時的襄州刺史韓朝宗愁壞了。韓朝宗想要將孟浩然推薦給朝廷,所以就約他見面。到了約定那天,韓朝宗左等右等不見人來,于是派人去請。原來,孟浩然正和一位老朋友吃肉喝酒呢。來人說了原委,孟浩然惱了,揮揮衣袖說:“業已飲,遑恤他!”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其他事都靠邊站,生命中只有吃才是最重要的。
那年,王昌齡遭貶,路過襄陽時,特地拜訪孟浩然。正巧孟浩然患背疾在身,醫生告誡他萬不能吃海鮮。
可是老友歡聚,孟浩然把醫囑拋到了九霄云外,飲烈酒食魚鮮,王昌齡走了沒多久,孟浩然就病情加重,駕鶴西去了。
一代詩人死于自己的“貪嘴”,若非那一次“任性”,孟浩然會否留下更多絕美的詩篇呢?
李白――是詩仙,更是“酒仙”
▲ 李白醉酒繪畫 作者-范曾
李白出川,初到長安,拜訪賀知章。看了他寫的《蜀道難》,賀大人贊嘆不已,稱其為“謫仙”。后來,因為詩歌方面成就非凡,世人又稱他為“詩仙”。但他自己最得意的稱號,應該還是“酒仙”。
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肥花落白雪霏。
為君下箸一餐飽,醉著金鞍上馬歸。
――《酬中都小吏攜斗酒雙魚于逆旅見贈》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行路難其一》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客中行》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酒肆留別》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
李白的詩,隔著紙張,都能嗅到酒香。
杜甫――顛沛流離,“吃”心不改
杜甫,前半生游走仕途富貴之中,后半生淪落漂泊,但這無疑讓他比那些一生錦衣玉食、不知饑餓的人來說,更能體會一蔬一飯的重要與美味。
安史之亂期間,杜甫從洛陽回華州,順路拜訪好友衛八處士。
條件簡陋,好友只能用春韭菜和摻有黃粱糙米的熱飯招待,杜甫卻吃得津津有味,寫詩贊道: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贈衛八處士》)
鼓化莼絲熟,刀鳴膾縷飛。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漢陰槎頭遠遁逃,魴魚肥美知第一。
青青竹筍迎船出, 白白紅魚入饌來。
......
一生顛沛,卻對美食衷心不改,詩興湍飛。只要心中有詩,憑著對生活的那份熱愛,無論日子難易,也終將能過得有滋有味。
陸游――精通烹飪的專家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詩人,此外他還是一位精通烹飪的專家,在他的詩詞中,詠嘆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間定無可意, 怎換得玉膾絲莼。――《洞庭春色》
色如玉版貓頭筍, 味抵駝峰牛尾猩。
鱸肥菰脆調羹美,蕎熟油新作餅香。
自古達人輕富貴,例緣鄉味憶還鄉。
――《初冬絕句》
既會烹飪,又愛烹飪,可以說,陸游是一位不亞于蘇東坡的業余烹飪大師。在他的筆下,佳肴美饌更多了一些詩意之美。
鄭板橋――吃出高雅的美食達人
鄭板橋不僅是清代有名的畫家、書法家,也是一個熱愛美食的“吃貨”。
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纖手炙魚頭。
揚州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
惟有莼鱸堪漫吃, 下官亦為啖魚回。
......
▲ 鄭板橋偏愛的“糊涂粥”
據研究,鄭板橋的飲食觀與其哲學觀、美學觀相契合。
他主張儒雅,像“白菜腌菹,紅鹽煮豆,儒家風味孤清”;主張自然,“三冬薺菜偏饒味,九熟櫻桃最有名”;主張鮮活,“湖上買魚魚最美,煮魚便是湖中水”。青菜蘿卜,粗茶淡飯,是其飲食上的養生之道。
袁枚――最會吃的詩人
袁枚,清朝乾嘉時期的詩壇盟主,少年及第,曾任江寧等地知縣,38歲致仕,筑園林(號隨園)于小倉山。
長期優游詩酒、風流倜儻的生活,加上為其掌勺的家廚王小余乃一代名廚,使他得以遍嘗各式美味。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八個字用在袁枚身上,最恰當不過。
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貴者也,生吞活剝,不如一蔬一筍矣;牡丹、芍藥,花之至富麗者也,剪彩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鮮,趣欲其真。人必如此,而后可與論詩。――《隨園詩話》卷一
味甜自悅口,然甜過則令人嘔;味苦則口螫,然微苦則耐人思。要知甘而能鮮,則不俗矣;苦能回甘,則不厭矣。――《隨園詩話》卷七
袁枚十分留心各種飲食的特點和烹飪技術,廣搜博嘗,“善取于人”。后來,他總結四十余年的美食經驗,寫出了《隨園食單》,成為中國食譜中的經典。
酸甜苦辣咸,
是美食之味,也是人生之味。
這些偉大的“吃貨”詩人,
以他們的人生軌跡和一首首詩來詮釋: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
還有遠方的詩和美食……
先好好吃飯,快樂總會到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