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山榮說酒丨洞察醬酒本質
這是周山榮公眾號的第712篇原創文章
內行到了茅臺,都以能去老酒庫里喝到一杯老茅臺為榮。
季克良先生說醬香型白酒的勾兌,老酒庫就是茅臺的『命根子』。老酒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個傳統醬酒的核心細節,被某些酒廠忽略了!,但他沒有說的是:
因為這個原故,茅臺有兩個獨步天下的特點:全廠只有一個酒庫車間,但這個酒庫車間的『廠房』(或者說庫房)數量,卻遠遠多于生產茅臺酒的廠房。
這在中國白酒企業中是極其少見的,甚至是唯一的。
1988年11月起,酒庫車間是由現役的武警把守。這在中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酒庫是傳統醬酒的基酒貯存、勾兌、老熟的重要場所,儲存時間長,存酒量大、因此,酒庫車間才被稱作茅臺的『液體銀行』。
并不是每一家酒廠,都有茅臺的實力。但即便這樣,在茅臺鎮上,你仍然看不到其它名酒產地常見的,那種五大三粗冷冰冰的不銹鋼貯酒罐群。
山谷上一排排酒庫沿岸而走——一瓶正宗的傳統醬酒,主要基酒必須在酒庫里貯存3年以上。
冬寒夏暑,酒里的烈性有害物質在一點一點地揮發,直到消失殆盡。而水分子與酒分子在漫長的時間里,慢慢咬合膠著,達到一個理想的結構比例。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53.94毫升高濃度無水酒精,加上49.83毫升水,充分混合后,混合液的體積不是103.77毫升,而是100毫升。
而醬酒恰巧就是53度——因為,這時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結合得最緊密。
許多只溶于酒精不溶于水的高級酯類、醇類物質,此時能達到酒與水的最佳結合,而融為一體。
圖| 茅臺酒庫群(攝影/傅樹湘)
傳統醬酒1至7輪次酒,經感觀評定分香型、等級后,按醬香、窖底、醇甜三種典型體和不同等級、不同輪次,入庫裝壇分型貯存。
剛釀出來的輪次酒,具有刺激感,經過長期貯存后,口味變得醇和、柔順,醬香也更加突出。
貯存越久,傳統醬酒的酒體越柔順,香氣越幽雅。
輪次酒經過3年以上的貯存,方可進行勾兌。經最后大型勾兌檢驗合格后,再存放半年,便可包裝出廠。
把前后的工序時間加起來,傳統醬酒從生產到出廠最短也要經過5年時間。
傳統醬酒,將貯存視為獨立的生產工序。這個過程,共有5道工序,23個工藝操作環節。
這里面有兩道工序是傳統醬酒貯存工藝的核心要義,即分型定級、盤勾。
『分型定級』,也叫分型定質。茅臺的官方解釋是:
指生產車間班組新酒入庫前,按不同香型分別入庫,不能混交入庫。也有人干脆簡單粗暴地將其解讀為『合并同類項』。
這樣解釋,沒有毛病,但省略了太多細節。
釀造的事情,其它的操作細節,實在難以定性、定量描述。這里拿『分型定級』說一說。
什么是『分型定級』?醬酒取酒7次,有7個輪次的基酒。7個輪次的基酒釀出來難道就混合在一起嗎?
不是的,這個時候,必須按同一個生產周期的輪次酒分類,每個輪次一一對應,不能混淆,即所有的1次酒分為一類,2次酒為一類,直到7次。
圖| 茅臺酒庫車間(攝影/佚名)
然后,根據每一輪次酒應有的典型特征,針對所取酒樣,通過聞香和口感進行感官品評,客觀描述其風味特征及主要優缺點,綜合評價,給酒樣進行等級劃分,從高到低可以分為:優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評級結果記錄后存檔備查。
分型定級完成后,最高級別的優級可以作為調味酒,繼續存放待用。
勾酒時,按同一等級的酒進行綜合,形成一級、二級、三級酒。這樣,同一個年份的酒就按等級分為三、四個檔次,價格自然就有了差異。
所以,分型定級,就是『合并同類項』,相當于人工精選。
一個問題出現了:分型定級后這個傳統醬酒的核心細節,被某些酒廠忽略了!,不但每一壇酒的味道、等級不同,而且每一甑都不同。
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每一輪次取酒時,是一甑一甑的蒸餾取酒,一甑大約可取70、80斤,多的有100斤左右,所以,一個千斤壇可裝十幾甑酒,一個噸壇可裝20多甑酒,也就意味著,十幾種或二十幾種不同的酒已經按順序被強行攪合在一起,完全可以算是第一次無意識勾調,這就是每一壇酒都不同的原因,即使出現有4-5個等級的懸殊,也完全正常。
要是能按照每一甑都單獨裝一壇存放,以后分型定級不就更精準了嗎?但酒廠為什么不這樣做,而要用千斤壇或噸壇呢?
這樣做的前提是,僅場地必須擴大10倍以上,還有增加的人工和時間耗費呢?哪一家酒廠承受得住這么高的成本?
圖| 20世紀90年代的茅臺酒庫(攝影/佚名)
即使實力雄厚的茅臺酒廠,也精細不到這個地步,為方便起見,酒廠多用千斤壇或噸壇裝酒存放。
在分型定級中,根據輪次酒的優缺點,能夠推斷生產環節的正常與否,在下一輪生產中及時調整。更重要的還在于,分型定級對勾調價值巨大,能夠找出其中可用作調味酒的基酒,發揮最大價值。
相反,不做分型定級,等于把調味酒屈尊下嫁了,偶爾得到一批不錯的酒,下一批卻無法保證。
那不做分型定級可不可以呢?當然可以。
直接將輪次酒盤勾組合起來,就好比把廚師不分好歹給你一鍋大雜燴。運氣好,可能味道還不錯。但要是運氣不好呢?
當然,輪次酒有等級差別,卻無好壞之分,各有用途。勾兌師巧妙搭配,低等級的酒同樣能超水平呈現,大放光彩。
所謂的好酒,也絕非全是高等級的酒組合在一起,而是像三長兩短的五根手指那樣巧妙匹配,有所迎讓。
分型定級,與懶惰無關,與成本、與技術密切相關。很多酒廠沒有能力分型定級,在釀酒時索性添加糖化酶增加出酒率,做了也無用。
這是某些酒廠質量不穩定的根本原因。
是不是貯存起來就不管了呢?不是的。有一道更重要的工序在后面,那就盤勾。
『盤勾』也是『勾』,但它不屬于勾兌工序,而屬于貯存工序。
這是因為,傳統醬酒的勾兌分兩次,第一次勾兌是在7個輪次基酒存入酒庫超過1年以后,這次勾兌,稱為盤勾。
圖| 茅臺酒庫(攝影/蔡海紅)
所謂盤勾,就是將相同年度、相同輪次、相同香型、相同等級的酒進行合并。
盤勾的規模都很大,畢竟對一個酒廠來說醬香型白酒的勾兌,一年的產量需要以噸為單位來計量。
『盤』,在川黔方言中有『盤貨』、『盤姑娘』等語。『盤貨』并非盤點貨物,而是搬運貨物。『盤姑娘』即嫁女兒。勾,即勾兌、勾調。
『盤勾』一詞,是仁懷人在醬酒生產實踐中的總結。管中窺豹,可知要義。
通過盤勾,原來相對零散的各種單體酒被合并在一起,既提高效率、去庫存,更提高品質、更標準。
盤勾之后的酒,繼續放置在酒庫里貯存,讓酒與空氣的氧氣相遇,緩慢進行物理反應、化學反應、締合反應。
最少3年以后,最多的話,當然是上不封頂。3年后,會用一部分酒進行精勾,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精細勾兌……這就是勾兌工序的事情了。
另一部分沒有進行精勾的酒呢?當然繼續貯存起來,同時添加其它同型同級的酒。如此循環往復,『以酒養酒』。
總之,盤勾就是在分型、定級的基礎上,進一步合并同類項,形成更多的單體酒。
單體酒越多,廚師炒菜的時候,講究就越大……
圖| 茅臺酒貯存工序流程(來源/網絡)
周山榮,持續研究醬香型白酒及茅臺近20年,貴州省白酒特邀評委、國家一級品酒師、獨立酒評人。著有《茅臺酒文化筆記》《人文茅臺》《山榮說酒》《山榮說透醬酒》等100余萬字。自稱『仁懷醬酒的服務員』,人稱『中國醬酒的愚公』、『醬酒產業的活地圖』。交流、轉載、合作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