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帶大家了解一下白酒的香型
一、香型的來源
白酒的香氣主要來自其中的酯類、醇類、有機酸類、醛酮類、酚類、羧羰基類、硫化合物等物質。白酒的主要原料是糧谷等,需要經過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勾兌等制作工序。
白酒是我國的傳統而獨具的產品。釀造工藝豐富多彩,釀制的酒風格千姿百態。白酒的風格是由色、香、味三大要素組成。按酒香的類別來劃分乃情理之中。為了酒品之間加強管理,提高質量,相互學習,做好評比,結合我國國情,在60年代中期,專家對我國白酒的香型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通過對酒內香味成分的剖析,香氣成分與工藝關系的研究,于1979年的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實施按香型進行評比。此舉也是經釀酒界專家認可。
二、白酒香型的分類
目前,白酒的香型分為五種: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刑和其它香型。(1993年國家又頒布了“兼香型”和“鳳香型”)前四種香型比較成熟,趨于標準化和定型化。除前四種香型外,還有不少具有自己特點的好酒,其香氣,口味、工藝不僅不同于已定型的香型酒,而又有自己特殊的工藝、風味。但目前又不能拿出定性定量的數據說明其化學組分,劃定成型,進而恰如其分的表達其香型名稱,如董酒、西鳳酒、白云邊、白沙液等就是這樣的酒,劃歸不到四個香型中去,只好暫時定為其它香型。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白酒香型的劃分并設有最后定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釀酒工業的發展,白酒的香型也必將更加豐富多彩。事實上,食品中,植物中的香味是多種多樣的,酒的香味也會不斷發展,不斷增加,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三、香型演變
我國白酒有著三大基礎香型,即山西的清香,貴州的醬香,以及四川的濃香(由我國著名白酒專家沈怡方先生提出),還有眾多如特香、鳳香等新派香型其它香型白酒,那么白酒香型是如何演化發展的呢?是從古代釀酒開始就有著這些香型名稱嗎?名酒之家網就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白酒香型的發展史。
追溯我國的釀酒歷史,清香型白酒才是白酒之源,山西杏花村的釀酒工藝,可追溯到距今1500年的南北朝時期,而釀酒之法的傳播,是隨著晉商的南北奔走流傳到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歷史資料證明,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山西清香型汾酒的制曲和生產工藝已經傳入陜西,很快又由陜西傳入四川。現在風行全國的四川濃香型白酒工藝,是在陜西白酒工藝入川以后,再次創新工藝而形成的。 而關于山西汾酒與茅臺鎮白酒之間淵源也有著史料記載:“在滿清咸豐(1851-1861)以前,有山西鹽商某,來茅臺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麥為曲藥,以高粱為原料,釀造一種燒酒。后經陜西鹽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臺為名,特稱曰茅臺酒。”所以,說濃香型白酒和醬香型白酒均出自于清香型白酒,是絲毫不為過的。
但當年的白酒,只有地域派別之分,沒有香型的標準之別,各家酒企都以自家產品作為香型名號,如“茅香酒”、“汾香酒”等。一直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后的1952年白酒香型知多少,才舉辦了第一屆全國評酒大會,確立以茅臺、瀘州老窖、汾酒等當時的知名企業產品風格為參考,制定醬香、濃香、清香等香型歸類打分標準(僅為基本框架,不是國家標準)。
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商業涌動,以及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特香型、鳳香、芝麻香型等香型也漸漸名聲崛起,這些新派香型均不離基本香型范疇,只是在味覺上進行了二合一、三合一等調配,屬于地方酒產品的小眾香型。因為占據了香型名稱白酒香型知多少,能讓自己的產品獨立山頭成為標桿,這對酒企的品牌塑造很有好處,所以確定以自家產品為名的香型,也就是酒企樂于去做的一件事。所以現在我們說到特香型,就會想起四特酒,說到鳳香型就會想起西鳳酒,而目前國家標準白酒香型已經達到了11種之多。
到了新時代,香型之爭從以前的另立山頭,演變為基礎香型細分市場之爭,比如競爭激烈的濃香型白酒市場,因為五糧液的多糧濃香與瀘州老窖的單梁濃香,長期占據濃香型白酒的頭兩把交椅,讓其他濃香型白酒企業如坐針氈,因此,我們看到了以洋河為代表的“綿柔濃香”,以古井貢酒為代表的“淡雅濃香”,以及沱牌舍得的“生態濃香”等新名詞,讓自己的產品更適應現代消費者的飲用偏好,確實也讓這些酒企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商業機會,洋河在這十年的發展即是明證。
目前醬香型白酒以茅臺為龍頭,清香型白酒以汾酒為標準其它香型白酒,諸多其他廠家們還在追趕兩家酒企的路上,是否以后會像濃香型白酒一樣,以本香型的細分創新來開創全新消費市場?白酒香型未來的發展怎樣演變?我們也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