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的變化
朱祖領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說文解字》載杜康始作秫酒,被尊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鼻祖。杜康其人,一說是黃帝時期人,一說是夏朝人;也有說儀狄造酒后獻與禹帝,禹帝認為浪費糧食,禁止做酒。可見原始釀酒距今最遲已四千多年。
商紂王設肉林酒池,令裸人逐于肉林,牛飲于酒池,酒色無度至商覆滅。屈原《楚辭·九歌》中提到桂酒,就是用酒浸泡桂皮而成的藥酒。《詩經》內容中涉及酒的多達五十多篇。后漢書卷五三《周燮列傳》記載的“以羊酒養病”的事例,足以說明酒在飲食中的位置。在漢代生活中,人們迎賓送客,婚喪嫁娶,彼此溝通都離不開酒的陪襯。曹操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句。“李白斗酒詩百篇”酒在這里已成為文人文化的一部分。唐宋兩代是我國黃酒釀造技術發展最輝煌的時期。到了宋代名酒品類增多,朱肱的《北山酒經》中介紹酒的制法就有十三種之多。宋代自家開釀,采用發酵法,經制曲、煮米、煎漿、合酵、發酵、上槽就能取酒。宋代酒已用瓶裝瓶計,此包裝及計量形式一直為后代所承繼,并逐漸約定成俗。宋代對酒的品評有:“勁”“辣”“辛”“烈”等詞匯。宋酒已呈示綠、白、黃、紅色、赤黃、赤紅色等。元代酒業呈迅猛發展。明末清初釀酒業更為發達,江蘇淮安一帶成了我國大曲的主要生產基地。
筆者對酒的記憶,源于小時候村子里辦喜事飯菜酒氣味彌漫在空氣中的味道里。誰家結婚請客了,男孩子成媒訂婚辦喜酒了,小孩子便圍攏那家看新鮮。一般擺一桌,闊氣的也有擺兩桌的。喝的酒是幾角錢一斤的散裝白酒。人們彬彬有禮,吆二喝三,猜拳行令,非常熱鬧。滿桌子的菜,以蘿卜白菜粉皮豆腐為主。酒盅兒略比拇指頭大些。倒酒的規矩是“酒七茶八”,即酒盅的七成滿茶盅的八成滿。喝酒的時候人謙虛的很,喝兩三次才喝干,別人給他倒酒時,他用手一邊護著酒盅,一邊嘴里說著“起,起”《酒盅滿的意思》。酒壺是老式瓦子酒壺。前邊有嘴后邊有把手,中間是續酒入口。瓦子酒壺不是家家都有,一只酒壺能借半個村子。壺里倒上酒要點火加熱,煙熏火燎的大半個壺盡顯黑色。
那時候給男方下帖,由女方派介紹人和女方哥弟叔叔等到男方去吃酒席。男方幾天前就做好了準備,待客那一天室內室外收拾干凈,廚師管做菜,燒鍋的管燒鍋,篩酒的,端盤子的,陪客的各負其責。上午十二點入席飲酒,不斷上菜,不斷上酒,到夜間二更天后飯后散場。不到那時候不顯男方闊氣好客家底實。臘月天氣喝到三星正南,夜間十一點的樣子。凡是能出去下帖的人都能喝一斤八兩的沒事,且能說能侃通禮節。他們坐在上首,能說善辯。陪客車輪戰術猜拳行令,敬酒。曾記得鄰居家男孩下帖,來一人特能喝,脖子里圍一個線子大圍脖,酒盅又小倒得又不滿,他把酒水盡灑在大圍脖上了。還有說這客人大袖筒子里藏有一條毛巾,每喝一杯酒他便用毛巾擦一次嘴,酒水都灑在了手巾上,也能耗三兩。加上自己能喝一斤多的量,所以凡來者不拒,陪客輪番上陣也不怕。吃飯時又吃又喝,出門上路穩穩當當。那時候誰家人出去下帖了,家里老人們一晚上總要去村口接幾趟。手電筒很少,為了看路上有人沒人趴在地上向遠處看,可看的遠一些。用耳朵貼著路面聽聽有腳步聲沒有。
上世紀六十年代,去誰家陪客一般只掂一瓶酩餾酒或散酒,掂兩瓶的面子就大了。酩餾酒用病人打點滴用過的葡萄糖水瓶子,封口還是原瓶塑料塞。在一起玩好的男孩們,誰訂婚下帖了,第二天晚上邀請好朋友們“殺麻茬”,就是吃剩菜底。請誰去,誰要買一盒“建華”或“龍海”煙,一盒一角多錢。六十年代后期,人們一年四季不喝酒,一般家庭過年仍不喝酒,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個別家庭過年待客買兩瓶酒,把標簽向外放在堂屋當門桌子上,以顯吉慶排場。生產隊里有酒場,那是隊委成員的事,一般群眾無緣參加。
家鄉酒宋河糧液的前身,六十年代名為鹿邑大曲,后來又生產了鹿邑二曲。七十年代出現了伏牛白,宋都酒,小香檳等。這時候辦事去供銷社買這樣的酒代價太高,很多群眾辦事都去買低價的紅薯干子酒,紅薯干子酒也不滿足供應,1975年前本人訂婚下喜帖,就是往返一百多里去淮陽縣黃集買的紅薯干子酒。當時缸里酒已經不多了。七十年代末農村各鄉鎮基本都建有紅薯干子酒廠。紅薯干子酒勁也挺大。好飲者到酒廠買酒,要是趕上蒸酒,禁不住師傅讓你嘗酒的熱乎勁,你會嘗醉的。鄰村一賣醋翁去酒廠買酒,常常醉倒在回家的路上。進入八十年代,農民普遍吃上了白面膜,家家有了余糧,個別家庭開始做酩餾酒。伏天打小麥或高梁為殼老子,和發面發酸一些蒸成饃,用麻葉包著放在筐或簍子里等長了醭子曬干《為曲》備用。進入冬閑,把小麥、玉米、大米、小米、高梁等糧食兩三樣即可,放鍋里兌水煮熟。一鍋一鍋在大缸里。把伏天做的曲搗碎后混于大缸的漿里。每天上下翻動幾次,溫度適宜,約二十來天,即可上鍋蒸酒了。將缸里的漿盛鍋里,鍋上朝下放一砍鍋,砍鍋須有一洞口,接一約二尺長的硬塑料管,塑料管這頭接在淋缸子里,如果沒有淋缸子,大塑料桶子也可代替,《但不衛生》,兩頭密閉。鍋下燒火至將要沸騰,酒便陸續流在塑料桶子里。酒頭勁很大。通常一斤糧可做一斤酒。酩餾酒一般不登大雅之堂,重要場合不喝酩餾酒,知心知己者才喝酩餾酒。曾有一家辦事五人喝十八斤,醉倒三條大漢。有一家好喝酒,一冬天蒸了三次酒。第一次五十斤的塑料壺盛滿三壺,第二次用小缸,第三次用大缸。大缸用塑料薄膜封口上蓋。正所謂盆滿缽滿。
進入八十年代迎賓送客酒場漸多,好飲者見酒興奮,醉酒的幾率也高。年關走親戚的時候,后半場路邊上躺著的醉漢并不鮮見。有的騎自行車走親戚,酒后大腦興奮速度快,加之土路坑洼不平,籃子在后座上剎住,到家后籃里的大饃、棗山、果子常常不夠數,也有把籃子弄丟的,也有睡著自行車弄丟的。也有職工周六喝醉在自己房里下周一才出門。兩天兩夜內情恐怕自己也說不清。某單位領導“一天喝,兩天醉,三天不喝淌口水”更有趣的某單位群眾給領導連了順口溜,從一大喝到十大喝計二十句,對每人貧酒貪酒酒后丑態總結恰到好處,精妙絕倫。那時候猜拳行令的酒場好不熱鬧。主人鼓勵客人“響一響”{劃拳行令},客人們也樂意。曾有一劃拳者好出一連串的令,比如:“一鼎鼎”{出一}呀,“十楞楞”{出十}啊,“四季大發財”{出四},“元寶滾下來”{出寶即空}。連出幾次后,別人拿他如死雞一樣。豫東,嫁女兒三天帶新女婿回門。女兒娘家好酒菜不必說,關鍵要有酒量大能說會道的作陪,不能讓新女婿喝高,要讓新女婿帶的陪客喝高,陪客可以輪番上陣,能讓陪客打敗,方有面子。
八十年代各地啤酒廠增多,散裝啤酒運到了農村。受到了嗜酒者的青睞。工人、教師、做生意的、各級干部都喜歡,幾個人一坐就喝一兩件。喝的時間長了小肚子還能隆起來,曰“啤酒肚”。莊稼季子人們帶幾瓶啤酒下地,口渴了來一瓶,解渴又擋餓。
如今,不僅酒的質量發生了變化,關于酒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有了很多變化。過去酒盅小十三一斤的散酒,現在變大了,一斤酒只倒三杯子。酒壺由原來的煙熏火燎的瓦子壺,換成了各式各樣的精美酒壺。酒瓶樣式也讓你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陪客的再不只掂一斤酩餾酒,而改拿一件兩件外加一條好煙。也有直接掏五百到一千元現金的。現在很多酒場基本不用酒壺,打開酒瓶直接倒在一次性的杯子里。劃拳行令的也逐漸少了,能喝多少喝多少,量力而行。隨著酒的變化吃菜變化也更大。不再是蘿卜青菜,而變成了雞魚肉蛋加海鮮了
2002年,張豐毅為宋河糧液播廣告后,宋河糧液名聲大振。現在不說十大名酒各系列,但宋河系列酒名繁多,確數也難。酒的價錢更是上升了幾十幾百倍。目前宋河糧液最高價賣到2400元一斤。中國十大名酒中茅臺酒正品篩選1499元一斤,而拍賣價最高有二百多萬元一斤的。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西鳳、汾酒、洋河大曲等價格均不菲。
敢說當今酒文化是史上最輝煌時代,隨著社會的進步還要向更好處發展。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朱祖領,男,67歲十三一斤的散酒,河南省鹿邑縣辛集鎮朱樓行政村朱樓人。退休高級教師,周口市作協會員,。1971年高中畢業,74年當民師,1979年在全鎮民師整頓時作文獲滿分。80年考入鹿邑師范。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40年。愛讀書寫作,教學論文在縣、省、國家級獲獎多篇。退休后在(文史博覽)(周口日報)(周口晚報)(新鹿邑報)(河之洲)(漢風文學),在2018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我與祖國共命運)一書中發表(我的大學我的生活)一文。2019年8月所寫(70年的種田變化)上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河南平臺。計發表40余篇,10萬字。
“文學百苑·改稿薦稿”群啟事
具體細節電話或微信溝通
- 上一篇:【84年茅臺酒回收鑒定估價】回收五星茅臺酒價格高
- 下一篇:宜昌**散裝酒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