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是小學語文課本中頗具教育意義的一篇文章,但其中也反映了戰國時期,科學體系尚未成型,大眾缺乏科學素養的歷史背景。而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太陽什么時候離我們更近”的問題,答案基于地球的自轉以及公轉軌道就可以推算出結論。但事實上,即便是在科學素養全面提升的今天,關于太陽的爭論依舊存在,其中之一便是“太陽的顏色”。
繪本是一類非常有趣的書籍,整本書以圖畫為主來描寫內容,深受不同年齡讀者的喜愛,也富有教育意義。得益于互聯網以及物流的發展,市面上也能買到不同國家的繪本。但就是小小的繪本,里面卻也有著有趣的認知差異。來自歐美地區的繪本,其中的太陽常常為黃色的,但亞洲這邊,繪本中卻經常出現紅色的太陽。但事實上,在不少人的傳統印象中,太陽是白色的。
那么太陽究竟是什么顏色呢?繪本中的太陽有真的接近其真實顏色的嗎?答案是有,但并不絕對。
事實上,顏色本身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無論是藍天白云,還是青山綠水,顏色其實都是我們感知到的色彩,包括記錄在影像中的顏色,也是傳感器或者膠片所記錄到的顏色信息。正因如此,當我們觀察太陽的時候,受到視覺細胞的影響,以及大氣折射、散射等現象的影響,我們觀察到的顏色也就會存在差異。
而從光線構成的角度來說,太陽光是一種復合光從天文學概念而言 我們的太陽是一顆什么顏色的恒星,他包含了各種波長的光波,如果直接觀測,理論上就是白色的。但空氣中的分子會影響光的發散,其中瑞利散射散射了更多波長較短的藍光,從而使得藍光布滿了整個天空,而波長較長的紅光和黃光則相對集中,構成了我們認知中紅色或者黃色的“太陽”。換言之,從某種角度來說,整個天空或許都是太陽的顏色。此外,彩虹也是太陽光散射的結果,因此彩虹其實也是太陽的顏色,而相關的原理也被運用到了現代科研中,發展成一種常見的分析技術——光譜。
當然,這些是從物理學角度來剖析太陽顏色從天文學概念而言 我們的太陽是一顆什么顏色的恒星,從天文學角度來看,答案又不一樣了。太陽是一顆燃燒的大火球,太陽內部不斷進行著氫轉化為氦的反應,因此不斷在發光發熱。而恒星的溫度是會影響其光中不同波長光的比重的,一般來說,恒星的溫度越高,發出的藍光就越多,而溫度較低的恒星則呈紅色。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的溫度也會慢慢發生改變。因此,太陽的顏色從天文學角度來說,其實也在不斷變化,盡管這個變化的過程非常細微,甚至要等上40億到50億年才會出現明顯變化。而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我們中學課本中學過的恒星到紅巨星的過程。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生物學的就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人體的大腦是會影響對色彩的認知的,根據我們生長的環境以及接觸到的藝術作品的不同,我們在觀察太陽的時候,也會不自然的去“過濾”掉一部分的色澤,這也就導致,盡管大家接受到的信息是相同的,但是實際得出的結論會有顯著差異。
那么回到一開始的太陽究竟是什么顏色呢?科學的角度來說,這個問題需要給予大量的條件才能回答,但如果這只是一個觀看繪本的孩子的提問,那么答案或許是“你眼中的顏色”。
- 上一篇: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宇宙中最危險的地方
- 下一篇:人類探索太空的動力和意義